王淑英 博士 2024/01/08
從小在一個有八個小孩的大家庭中長大的我,似乎與生俱來就懂得察言觀色。臺灣有一句諺語,意思是“樓上父母管教小孩,
樓下的小孩就很乖”,我就是屬於這種懂得自律,父母還沒開口,自己就先做好的乖小孩。
記憶中,兄弟姐妹多留給我幾個鮮明的印象:我們家每頓飯菜都是瞬間一掃而空;碰到年底大掃除,不分年齡大小,每個人都
會參與其中;在我求學的階段,每天早上,媽媽為我們兄弟姐妹準備現做的午餐飯盒,比起別人家的隔夜冷菜飯盒要幸福好多
。小時候,兄弟姐妹是我最好的玩伴,我的哥哥是家中的遊戲王,他會帶領我們突發奇想地構思一些遊戲:一個氣球讓我們在
通鋪的房間裡瘋狂、一瓶嬰兒痱子粉讓我們把家裡的走廊變成溜冰場、他教我們用紙折子彈進行兩軍對抗、有人輸了或哭了,
媽媽的責備一來,責任總是他一肩扛。三姐從小喜歡當老師,總把弟妹們叫來作學生開起學堂,我們每個人的英文名字都是三
姐的貢獻,如今她身為一所小學的校長,不難想像原來起源是如此影響深長。
一個做父母共同的期望就是看見孩子們個個乖巧聽話。然而,兄弟姐妹間不爭吵似乎是天方夜譚,因為牙齒只會咬到舌頭和嘴
唇,絕不會咬到耳朵,因為親近,手足間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手足關係提供一個重要的背景,讓兒童發展他們對人際關係、
情緒、道德、認知世界的理解,手足關係在兒童理解他人思想、即情感、想法、意圖和信念理解的發展上發揮重要的作用。雖
然有許多國外的臨床研究發現,手足衝突的極端結果是導致後來的暴力傾向的緣由,然而,頻繁的手足衝突或許更透露了家庭
的問題,因為當他們缺乏來自父母的溫暖與個別的關注時,手足衝突絕對是可預期的結果。
手足衝突,是一個令父母擔心的問題,他們解決擔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干預。雖然父母的干預有時可以暫時降低手足間的對立氛
圍,甚至提供更有建設性的決議,但另一方面,父母介入解決衝突,可能會剝奪孩子自身發展策略解決衝突的機會,也很有可
能使衝突更嚴重。
受到我母親的影響,我也是一個和平的愛好者。在從事家庭教育的12年裡,每天面對兩個孩子的衝突事件多得像家常便飯,而
我總是扮演和平的仲裁者,當時的我絲毫不懂得明察秋毫、共情同理,只想快刀斬亂麻速戰速決:強迫“攻擊者”說“對不起”、
要求“受害者”說“我原諒你”,最後還要他們彼此擁抱立刻和好。記得有一次孩子們拒絕我,最後勉強以握手草草收場。現在想
起來,我簡直就是一個喊著“和平口號”的施暴者,隨著我在心理學上的學習和自我成長,我向兩個孩子請求原諒。日前和他們
聊起童年這段往事,我們嘲笑彼此的無知,不再紀念那些過失,我看見真正的饒恕才能培養深厚的手足之情,而饒恕是個過程
,每個人需要的時間長短不同,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先解決心情、再解決事情。
隨著孩子們的成熟懂事,我發現我在他們身上學習的功課比我能教導他們的越來越多。即使我沒有像我的父母一樣擁有八個小
孩,但上帝賜給我兩個性格迥然不同的孩子,而差異往往是帶來衝突的主因,我必須學習因材施教、並投其所好而不是給己所
要。青春期的孩子是無法被父母勉強做他們不願意的事,我深刻體會到父母的管教方式若不隨著孩子的長大而有所改變,終究
會被孩子所抵抗而棄絕。
根據國外心理學家Powell&Gallagher的研究得知,手足在不同的階段,因年齡需求的不同,在手足關係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
也不同,進入青春期的手足關係更容易演變成情感的對立。就像一般父母一樣,我對孩子之間的衝突常顯焦慮,而焦慮促使我
更想介入干預,結果落得兩邊都吃力不討好的下場。記得有一次被女兒鄭重提醒他們有能力解決衝突之後,我在他們一場口角
的對決中努力沉默不語,讓自己像一個隱形人在一旁忍氣吞聲、靜觀其變,結果出乎我意外,他們的爭吵來得快去得也快,我
開始在意如何處理我的焦慮更勝過擔心他們的手足關係,頂多在各自與他們建立親密關係的基礎上,提供我的建議並留下最後
決定的主權給他們,幫助他們理解對方,發展更具建設性的解決策略。
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曾強制實施一胎化政策的國家,然而,隨著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和其他因素的考量,政府已經開放二胎
化的新政策,伴隨而來的便是四口之家的手足教養問題。在家庭系統中,手足關係為親子關係外最重要的關係,因其可以奠定
日後的人際關係基礎及良好的同儕關係,也因有手足的互相學習、陪伴、照顧,個體的人格發展才會更健全。
國外學者還發現有手足的孩子比沒有手足的孩子在做事上比較堅持,較能與他人合作以及有比較大的同儕威信。也就是說在個
體的發展過程中若沒有手足的陪伴,個體與同儕的互動上會因缺少競爭、合作或模仿的對象而無法與同儕互動良好。手足的關
係依不同的年齡層段分為陪伴、學習、競爭及支持的功能,良好的手足關係影響一個人的時間比親子關係更長遠,因此如何建
立一個感情深厚的手足關係便顯得格外重要。
我在心理諮詢的工作中發現,許多父母在兩個孩子中偏愛性格像自己的那一個;如果夫妻已離婚,像配偶的那個孩子容易無辜
地承受來自母親的負面情緒,導致影響親子關係的正常發展;當父母明顯表現對其中一個孩子偏心看重時,手足間的羨嫉之情
便種下彼此競爭的隱憂,我認為建立手足情深的方法要知己知彼、從娃娃抓起。
(1) 幫助老大做好心理準備迎接弟妹——懷孕的過程是一個很奇妙的經歷,懷胎十月的時間足以給老大上一堂真實的生命教育
。不論老大的年齡是幾歲,父母都可以為他/她在迎接弟妹的過程中,適切地透過母親身體的變化來瞭解一個生命的成長,
並賦予他們手足間情感的聯結與期待的喜悅。從想像弟妹的樣子到眼見他/她的出現,對老大是個心理衝擊,需要父母細心
的解釋與肯定來協助其心理調試。
(2) 建立老大照顧弟妹的成就感,鞏固老大在家庭的位份——盡可能讓老大在日常生活中參與照顧弟妹的各種需要,是避免讓
老大感到被父母忽略,而產生對弟妹的排斥和嫉妒心理最好的方法。藉著老大的參與,增加他/她因幫忙而被讚美肯定的機
會,無形中,便拉近了他們手足的親密關係。父母在讓老大參與照顧弟妹的過程中,要經常與老大對話,一同回憶或告知
他/她小時候被父母照顧的情景,強調他/她也是如此被父母疼愛。值得一提的是,要避免讓老大擔負照顧弟妹超過他/她能
力所及的責任,別忘了,他/她也還是小孩。更要避免要求他/他凡事讓弟妹,父母在第二個孩子還在嬰兒時期稍加寵愛老
大,對他們培養手足情深有很大的幫助。
(3) 及早瞭解孩子性格上的獨特性,與其建立個別親密的親子關係——每個人都需要被看見自己的獨特性,在愛與被愛中建立
自己的價值感。孩子在依戀的階段非常需要母親的陪伴,建立與孩子個別而有品質的親子時間,能滿足孩子渴望母親無條
件的愛、且在母親的心中居首位的兩個心理需求。在這個階段裡,父親扮演的角色是孩子的玩伴,也是母親的支持者和幫
助者,夫妻雙方充分合作才能確保照顧子女的效率與品質。
(4) 允許孩子個性化的發展,警覺自己偏好的投射——隨著兩個孩子的逐漸長大,孩子的性格差異不僅體現在性別上,更會因
先天或後天的因素發展出不同的興趣與專長。父母在教養過程中,除了提供栽培的機會,更要覺察是否因自己的偏好而把
對自己的期望投射在孩子身上。
我曾有一個個案,身為兩個孩子的父親,兄妹關係很不好,父親對自己從小非常努力到如今而有的成就既滿意且有自信,
他對九歲的大兒子學習不夠用功感到無比失望,最初來諮詢時,根本無法讚美他任何的優點;而另一方面,他卻非常欣賞
五歲的女兒做什麼事都力求盡善盡美,絲毫不需要他的督促。經過幾次的諮詢後,我回饋他對自我要求的成長經歷恰巧投
射在兩個孩子的極端表現上,他透過極大的努力期望自己有好的成就的形象,與女兒的表現不謀而合;而兒子正演示了他
內心不允許自己凸顯的那個不夠努力的自我,於是他在兩個孩子之間有明顯的偏愛。直到我用各樣的方式,回饋給他兒子
非常看重爸爸的肯定,並幫助他看見兒子的獨特性與種種的優點後,他們父子的關係才重新有了更親密的聯結,進而改善
了手足的關係。
(5) 愛需要學習,做孩子的好榜樣——我喜歡對我的孩子講述我小時候和兄弟姐妹相處的小故事,透過我精彩的描述,他們總
是聽得津津有味、樂趣無窮。家庭的傳統就是這些一個個像珍珠般的小故事所串聯起來,不僅需要我們去傳講、更需要我
們在孩子面前真實地活出來。每個人都需要愛,愛則需要學習、需要榜樣,當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能結合言教與身教的影響
時,手足情深絕對不是一個夢想。
王淑英 博士 2024/01/08
從小在一個有八個小孩的大家庭中長大的我,似乎與生俱來就懂得察言觀色。臺灣有一句諺語,意思是“樓上父母管教小孩,樓下的小孩就很乖”,我就是屬於這種懂得自律,父母還沒開口,自己就先做好的乖小孩。
記憶中,兄弟姐妹多留給我幾個鮮明的印象:我們家每頓飯菜都是瞬間一掃而空;碰到年底大掃除,不分年齡大小,每個人都會參與其中;在我求學的階段,每天早上,媽媽為我們兄弟姐妹準備現做的午餐飯盒,比起別人家的隔夜冷菜飯盒要幸福好多。小時候,兄弟姐妹是我最好的玩伴,我的哥哥是家中的遊戲王,他會帶領我們突發奇想地構思一些遊戲:一個氣球讓我們在通鋪的房間裡瘋狂、一瓶嬰兒痱子粉讓我們把家裡的走廊變成溜冰場、他教我們用紙折子彈進行兩軍對抗、有人輸了或哭了,媽媽的責備一來,責任總是他一肩扛。三姐從小喜歡當老師,總把弟妹們叫來作學生開起學堂,我們每個人的英文名字都是三姐的貢獻,如今她身為一所小學的校長,不難想像原來起源是如此影響深長。
一個做父母共同的期望就是看見孩子們個個乖巧聽話。然而,兄弟姐妹間不爭吵似乎是天方夜譚,因為牙齒只會咬到舌頭和嘴唇,絕不會咬到耳朵,因為親近,手足間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手足關係提供一個重要的背景,讓兒童發展他們對人際關係、情緒、道德、認知世界的理解,手足關係在兒童理解他人思想、即情感、想法、意圖和信念理解的發展上發揮重要的作用。雖然有許多國外的臨床研究發現,手足衝突的極端結果是導致後來的暴力傾向的緣由,然而,頻繁的手足衝突或許更透露了家庭的問題,因為當他們缺乏來自父母的溫暖與個別的關注時,手足衝突絕對是可預期的結果。
手足衝突,是一個令父母擔心的問題,他們解決擔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干預。雖然父母的干預有時可以暫時降低手足間的對立氛圍,甚至提供更有建設性的決議,但另一方面,父母介入解決衝突,可能會剝奪孩子自身發展策略解決衝突的機會,也很有可能使衝突更嚴重。
受到我母親的影響,我也是一個和平的愛好者。在從事家庭教育的12年裡,每天面對兩個孩子的衝突事件多得像家常便飯,而我總是扮演和平的仲裁者,當時的我絲毫不懂得明察秋毫、共情同理,只想快刀斬亂麻速戰速決:強迫“攻擊者”說“對不起”、要求“受害者”說“我原諒你”,最後還要他們彼此擁抱立刻和好。記得有一次孩子們拒絕我,最後勉強以握手草草收場。現在想起來,我簡直就是一個喊著“和平口號”的施暴者,隨著我在心理學上的學習和自我成長,我向兩個孩子請求原諒。日前和他們聊起童年這段往事,我們嘲笑彼此的無知,不再紀念那些過失,我看見真正的饒恕才能培養深厚的手足之情,而饒恕是個過程,每個人需要的時間長短不同,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先解決心情、再解決事情。
隨著孩子們的成熟懂事,我發現我在他們身上學習的功課比我能教導他們的越來越多。即使我沒有像我的父母一樣擁有八個小孩,但上帝賜給我兩個性格迥然不同的孩子,而差異往往是帶來衝突的主因,我必須學習因材施教、並投其所好而不是給己所要。青春期的孩子是無法被父母勉強做他們不願意的事,我深刻體會到父母的管教方式若不隨著孩子的長大而有所改變,終究會被孩子所抵抗而棄絕。
根據國外心理學家Powell&Gallagher的研究得知,手足在不同的階段,因年齡需求的不同,在手足關係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也不同,進入青春期的手足關係更容易演變成情感的對立。就像一般父母一樣,我對孩子之間的衝突常顯焦慮,而焦慮促使我更想介入干預,結果落得兩邊都吃力不討好的下場。記得有一次被女兒鄭重提醒他們有能力解決衝突之後,我在他們一場口角的對決中努力沉默不語,讓自己像一個隱形人在一旁忍氣吞聲、靜觀其變,結果出乎我意外,他們的爭吵來得快去得也快,我開始在意如何處理我的焦慮更勝過擔心他們的手足關係,頂多在各自與他們建立親密關係的基礎上,提供我的建議並留下最後決定的主權給他們,幫助他們理解對方,發展更具建設性的解決策略。
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曾強制實施一胎化政策的國家,然而,隨著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和其他因素的考量,政府已經開放二胎化的新政策,伴隨而來的便是四口之家的手足教養問題。在家庭系統中,手足關係為親子關係外最重要的關係,因其可以奠定日後的人際關係基礎及良好的同儕關係,也因有手足的互相學習、陪伴、照顧,個體的人格發展才會更健全。
國外學者還發現有手足的孩子比沒有手足的孩子在做事上比較堅持,較能與他人合作以及有比較大的同儕威信。也就是說在個體的發展過程中若沒有手足的陪伴,個體與同儕的互動上會因缺少競爭、合作或模仿的對象而無法與同儕互動良好。手足的關係依不同的年齡層段分為陪伴、學習、競爭及支持的功能,良好的手足關係影響一個人的時間比親子關係更長遠,因此如何建立一個感情深厚的手足關係便顯得格外重要。
我在心理諮詢的工作中發現,許多父母在兩個孩子中偏愛性格像自己的那一個;如果夫妻已離婚,像配偶的那個孩子容易無辜地承受來自母親的負面情緒,導致影響親子關係的正常發展;當父母明顯表現對其中一個孩子偏心看重時,手足間的羨嫉之情便種下彼此競爭的隱憂,我認為建立手足情深的方法要知己知彼、從娃娃抓起。
(1) 幫助老大做好心理準備迎接弟妹——懷孕的過程是一個很奇妙的經歷,懷胎十月的時間足以給老大上一堂真實的生命教育。不論老大的年齡是幾歲,父母都可以為他/她在迎接弟妹的過程中,適切地透過母親身體的變化來瞭解一個生命的成長,並賦予他們手足間情感的聯結與期待的喜悅。從想像弟妹的樣子到眼見他/她的出現,對老大是個心理衝擊,需要父母細心的解釋與肯定來協助其心理調試。
(2) 建立老大照顧弟妹的成就感,鞏固老大在家庭的位份——盡可能讓老大在日常生活中參與照顧弟妹的各種需要,是避免讓老大感到被父母忽略,而產生對弟妹的排斥和嫉妒心理最好的方法。藉著老大的參與,增加他/她因幫忙而被讚美肯定的機會,無形中,便拉近了他們手足的親密關係。父母在讓老大參與照顧弟妹的過程中,要經常與老大對話,一同回憶或告知他/她小時候被父母照顧的情景,強調他/她也是如此被父母疼愛。值得一提的是,要避免讓老大擔負照顧弟妹超過他/她能力所及的責任,別忘了,他/她也還是小孩。更要避免要求他/他凡事讓弟妹,父母在第二個孩子還在嬰兒時期稍加寵愛老大,對他們培養手足情深有很大的幫助。
(3) 及早瞭解孩子性格上的獨特性,與其建立個別親密的親子關係——每個人都需要被看見自己的獨特性,在愛與被愛中建立自己的價值感。孩子在依戀的階段非常需要母親的陪伴,建立與孩子個別而有品質的親子時間,能滿足孩子渴望母親無條件的愛、且在母親的心中居首位的兩個心理需求。在這個階段裡,父親扮演的角色是孩子的玩伴,也是母親的支持者和幫助者,夫妻雙方充分合作才能確保照顧子女的效率與品質。
(4) 允許孩子個性化的發展,警覺自己偏好的投射——隨著兩個孩子的逐漸長大,孩子的性格差異不僅體現在性別上,更會因先天或後天的因素發展出不同的興趣與專長。父母在教養過程中,除了提供栽培的機會,更要覺察是否因自己的偏好而把對自己的期望投射在孩子身上。
我曾有一個個案,身為兩個孩子的父親,兄妹關係很不好,父親對自己從小非常努力到如今而有的成就既滿意且有自信,他對九歲的大兒子學習不夠用功感到無比失望,最初來諮詢時,根本無法讚美他任何的優點;而另一方面,他卻非常欣賞五歲的女兒做什麼事都力求盡善盡美,絲毫不需要他的督促。經過幾次的諮詢後,我回饋他對自我要求的成長經歷恰巧投射在兩個孩子的極端表現上,他透過極大的努力期望自己有好的成就的形象,與女兒的表現不謀而合;而兒子正演示了他內心不允許自己凸顯的那個不夠努力的自我,於是他在兩個孩子之間有明顯的偏愛。直到我用各樣的方式,回饋給他兒子非常看重爸爸的肯定,並幫助他看見兒子的獨特性與種種的優點後,他們父子的關係才重新有了更親密的聯結,進而改善了手足的關係。
(5) 愛需要學習,做孩子的好榜樣——我喜歡對我的孩子講述我小時候和兄弟姐妹相處的小故事,透過我精彩的描述,他們總是聽得津津有味、樂趣無窮。家庭的傳統就是這些一個個像珍珠般的小故事所串聯起來,不僅需要我們去傳講、更需要我們在孩子面前真實地活出來。每個人都需要愛,愛則需要學習、需要榜樣,當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能結合言教與身教的影響時,手足情深絕對不是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