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我的先生與朋友合夥創業以來,每次公司遇到財務危機,先生總是開口向我借錢,雖然是以公司的名義周轉資金,卻影響了我
們的夫妻關係。我雖然支持他創業,但我對家庭的財務狀況與孩子的教育基金感到憂心和壓力,我感覺自己每次都難以拒絕先
生的求助,借了以後又難以消化自己的情緒,我發現自己不僅在婚姻關係裏,連在職場上也總是在委屈自己取悅別人,爲此我
感到非常痛苦。”

Carol 老師的分析解答:
我們先來為“取悅別人(People Pleasing)”下定義:取悅別人是以犧牲自己的需求、感受、願望或夢想為代價來滿足他人的需
求、感受、願望或夢想。這不僅僅是在幫助別人,或表現得慷慨或善良,而是你在這個過程中自我犧牲或自我忽視。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取悅別人是一種應對機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了解到這個機制可以確保我們的安全。在最極端的情況
下,這可能意味著身體安全,例如如果我服從你,你就不會虐待或傷害我。
但即使在不那麼緊張的情況下,有時我們也會了解到,以犧牲自己為代價將他人放在第一位會讓我們在情感上保持安全,例如
我被愛著,或者你關心我,或者藉此我體會到自己很重要。或是社交安全,例如如果我服從你,那麼我就會融入或屬於這個社
群的其中一員。
我們知道這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但身為成年人,隨著我們的成長和改變,我們常常發現它對我們的傷害卻是大於幫助。因
為,長期地取悅別人的結果會帶來許多負面的心理傷害:例如内心的不平與埋怨、身心的精疲力盡、甚至會感到迷失自我和孤
獨。
你或許會說:取悅別人不是對別人表達善意嗎?難道不應該替對方著想嗎?
取悅別人的核心驅動力是恐懼,而表達善意的内在驅動力則是真誠的願望。當我們取悅別人時,有時會出於想避免失去什麽的
情緒,在内心深處不自覺地害怕如果自己對別人說“不”,會失去某些東西或發生什麼不樂見的事,甚至可能内涵了自己這樣做
是為了不要失去對方。
聽起來,當我們取悅別人時,好像是一種交易的感覺:我這樣做是為了讓你回饋我一些東西。有時這幾乎就像是一種強迫的思
想與行爲——我這樣做是因為我不知道如何不這樣做,因為它太習慣了。所有這些事情更多的是由恐懼所驅動的。
而對別人表達善意確實與取悅別人不同。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我們能給予是因為我們想給予,不僅有能力給,而且給得很樂意,
沒有爲難之處。我知道這聽起來很簡單,但是請你想一想,當我們取悅別人時,我們通常必須克服埋怨、強迫自己或好像盡義
務的感覺。但有了善意,做起來就變得更自由。我這樣做是因為我有能力,我想幫助你,我關心你,而且我不一定期望任何回
報。
總體來説,取悅別人似乎可以帶來許多好處:
(1) 可以確保自身的安全——這是一個恐懼的驅動力,是一種習慣,也是過去自我保護的一種內在防禦機制反應,但如今需要重
新去檢視是否還需要,或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應對辦法。
(2) 可以讓你掌握局面——因爲當你取悅別人/順著別人時,結果是可以預期的,看起來是按著對方的需求來進行,卻是你讓它
這樣發生的,所以是你在主導局面。
(3) 可以顯出你的能力——因爲你有能力滿足對方的需求,你是那個付出的人,對方需要你,就顯出你的重要性。
(4) 可以獲得成就感和讚美——你可能很享受當下對方對你的感謝與肯定,那剎那間的滿足感足以讓你上癮。
(5) 可以不需要做選擇——你無需費心探索自己究竟想要什麽?通常這類人會伴隨擁有選擇的障礙。
如果你也和這個案主一樣,有以上所述的那種難以自控和難以消化情緒的取悅別人的行為,那麽,建議你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
訓練自己,並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來協助你自我探索與成長。
(1) 學習表達自己的需求
(2) 學習做不一樣的選擇
(3) 學習自愛重建自信心
(4) 學習如何與人立界限
案情:
“我的先生與朋友合夥創業以來,每次公司遇到財務危機,先生總是開口向我借錢,雖然是以公司的名義周轉資金,卻影響了我們的夫妻關係。我雖然支持他創業,但我對家庭的財務狀況與孩子的教育基金感到憂心和壓力,我感覺自己每次都難以拒絕先生的求助,借了以後又難以消化自己的情緒,我發現自己不僅在婚姻關係裏,連在職場上也總是在委屈自己取悅別人,爲此我感到非常痛苦。”

Carol 老師的分析解答:
我們先來為“取悅別人(People Pleasing)”下定義:取悅別人是以犧牲自己的需求、感受、願望或夢想為代價來滿足他人的需求、感受、願望或夢想。這不僅僅是在幫助別人,或表現得慷慨或善良,而是你在這個過程中自我犧牲或自我忽視。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取悅別人是一種應對機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了解到這個機制可以確保我們的安全。在最極端的情況下,這可能意味著身體安全,例如如果我服從你,你就不會虐待或傷害我。
但即使在不那麼緊張的情況下,有時我們也會了解到,以犧牲自己為代價將他人放在第一位會讓我們在情感上保持安全,例如我被愛著,或者你關心我,或者藉此我體會到自己很重要。或是社交安全,例如如果我服從你,那麼我就會融入或屬於這個社群的其中一員。
我們知道這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但身為成年人,隨著我們的成長和改變,我們常常發現它對我們的傷害卻是大於幫助。因爲,長期地取悅別人的結果會帶來許多負面的心理傷害:例如内心的不平與埋怨、身心的精疲力盡、甚至會感到迷失自我和孤獨。
你或許會說:取悅別人不是對別人表達善意嗎?難道不應該替對方著想嗎?
取悅別人的核心驅動力是恐懼,而表達善意的内在驅動力則是真誠的願望。當我們取悅別人時,有時會出於想避免失去什麽的情緒,在内心深處不自覺地害怕如果自己對別人說“不”,會失去某些東西或發生什麼不樂見的事,甚至可能内涵了自己這樣做是為了不要失去對方。
聽起來,當我們取悅別人時,好像是一種交易的感覺:我這樣做是為了讓你回饋我一些東西。有時這幾乎就像是一種強迫的思想與行爲——我這樣做是因為我不知道如何不這樣做,因為它太習慣了。所有這些事情更多的是由恐懼所驅動的。
而對別人表達善意確實與取悅別人不同。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我們能給予是因為我們想給予,不僅有能力給,而且給得很樂意,沒有爲難之處。我知道這聽起來很簡單,但是請你想一想,當我們取悅別人時,我們通常必須克服埋怨、強迫自己或好像盡義務的感覺。但有了善意,做起來就變得更自由。我這樣做是因為我有能力,我想幫助你,我關心你,而且我不一定期望任何回報。
總體來説,取悅別人似乎可以帶來許多好處:
(1) 可以確保自身的安全——這是一個恐懼的驅動力,是一種習慣,也是過去自我保護的一種內在防禦機制反應,但如今需要重新去檢視是否還需要,或是否有其他更好的應對辦法。
(2) 可以讓你掌握局面——因爲當你取悅別人/順著別人時,結果是可以預期的,看起來是按著對方的需求來進行,卻是你讓它這樣發生的,所以是你在主導局面。
(3) 可以顯出你的能力——因爲你有能力滿足對方的需求,你是那個付出的人,對方需要你,就顯出你的重要性。
(4) 可以獲得成就感和讚美——你可能很享受當下對方對你的感謝與肯定,那剎那間的滿足感足以讓你上癮。
(5) 可以不需要做選擇——你無需費心探索自己究竟想要什麽?通常這類人會伴隨擁有選擇的障礙。
如果你也和這個案主一樣,有以上所述的那種難以自控和難以消化情緒的取悅別人的行為,那麽,建議你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訓練自己,並尋求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來協助你自我探索與成長。
(1) 學習表達自己的需求
(2) 學習做不一樣的選擇
(3) 學習自愛重建自信心
(4) 學習如何與人立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