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照顧新生兒?
(我最初的育兒故事)

王淑英 博士  

如果你想要一些你從未擁有過的東西,你必須願意去做你從未做過的事情。
“If you want something you have never had, you must be willing to do something you have never done.”
—— 湯瑪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

父母這個角色就是天底下最重要的職稱,卻從未經過訓練就上崗工作的人。即使如此,你必須親身經歷才能說你真正擁有這份
親子關係。

01 幸福家庭的基石——兩人世界

偌大的新房子——四房兩廳,這是先生為了讓我們從美國回到臺灣,能延續對大自然的嚮往,遠離城市的吵雜,便精挑細選地
在臺北郊區:淡水,這個依山傍水的寶地,買下這個讓當時家人評為七星級的房子,作為結婚的新房。

記得當年結婚時,我們還是這個社區入住的第一對新人,先生特別用一輛租來的白色加長型大禮車,仿佛王子與公主的夢幻婚
禮般地,把我隆重地娶進這個家門。

房子裡到處可見我們共同喜歡的巧思陳列,就拿主臥室來說,在將近40平米的大房間,就擺放了好幾件像文藝復興時期的復古
傢俱,包括有著彎彎腳、上面有雕刻花的化妝台和衣物櫃、還有床頭兩根長柱子的典雅床組與兩個同類型的床頭櫃,都是極好
的英國櫸木做成的,牆上貼著立體浪漫花樣的壁紙,這也是我們精選後的共識,只有主臥室才有的室內裝潢,似乎刻意地要把
我們結婚前最喜愛的一部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的時代背景,在我們建立的家庭裡重現。

整個房間最令我們讚歎不已的,就是有一個面向西邊的L型大角窗,窗外正好可以看見淡水河流入大海的景色,配上每天景色
變化多端的夕陽,和電影中男主角想再次回到女主角的身邊,卻因無法如願而天天望著窗外海邊的那一幕一樣,那雖然是一個
悲劇的場景,卻深深地扣住我們的心弦而感受到劇中無比深刻的感情。我們渴望我們的婚姻能持續保有這份浪漫,就在這角窗
邊擺設一套木質的桌椅,加上舒適的靠墊,這個房間的角落便成為我們夫妻談心的雅座。

02 婚姻中愛三角關係

懷老大回台待產期間,為了迎接這個新生兒,讓我們最糾結的就是這個房間必須被迫改變。

漸漸地,隨著寶寶的物品越來越多,還有屬於寶寶不少的“傢俱”,不得已,我們只好把最鍾愛的角窗空間讓出來,給這個即將
來臨的家庭新成員一席之地。其中包含了我最喜愛的尿布台——是先生在回海外工作前特別買給我的。

“這樣一來,你就不需要一天彎腰無數次或跪在床邊幫寶寶處理事務了,可以避免造成你腰酸背痛和膝蓋痛的問題”。先生很有
遠見地對我說出他買尿布台的理由,在當年的時代,這種只有在西方家庭或美劇裡才看得到的東西,如今,我也有了,心裡感
到一陣被愛的暖流升起,還有一種躍躍欲試的興奮感。這就是我先生一貫的作風,他擅於幫我解決一切已發生或避免可能發生
的問題,他總是把我的需要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

這個尿布台就這樣充滿先生對我的愛代替了窗邊的雅座,久而久之,成為我對先生情感的寄託。藉著幫寶寶在尿布臺上一天無
數次的換尿布和穿衣服的機會,我站在窗邊面對每天千變萬化的夕陽美景,在遙望先生遠在大海對岸的片刻,腦海中上演無數
次“似曾相識”電影中那最經典的一幕:已年邁的女主角,雖然已經白髮蒼蒼、滿臉皺紋,卻依然難掩她年輕時高貴的氣質,她
緩慢地走到年輕的男主角身邊,款款深情地握著他的手說:“Come back to me!——請回到我身邊”。我的心裡也不知多少次
呼喚孩子的爹能早日回來和我們團聚。

1995年,由於先生外派到東北瀋陽工作,我隨著他也在這個記憶中的“北大荒”住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在公司廠房的台幹宿舍
裡,我每天巴望著先生下班帶我出去附近溜達溜達,最怕的就是被人問起:“你打哪兒來的?”

“南方來的”我刻意地加重捲舌音,想掩飾自己的真實背景。碰到有些人還想追根究底:“南方哪兒呀?”我就實在害怕得不敢繼
續搭腔。

我就是帶著這種忐忑不安的心情,甚至直到身懷六甲——因當時種種內外因素,我從未做過產檢,只隨著先生公司懷孕的女同
事到醫院聽了一次胎心音,確定胎兒的生命跡象——最後不得不返台待產,開始了夫妻分居兩地的生活。

那時,瀋陽每兩天才有班機飛臺北,我早上生完老大,先生晚上才回到臺灣,不論我事後如何描述那段荒謬待產的經歷——開
始有生產的跡象後,因還不到時機而被醫生趕回家,有點潔癖的我回家第一件事,竟然是拖地打掃家裡。我告訴自己:“未來
一個月就沒人可以做打掃工作了”,於是,忍著間歇性的陣痛,無論如何,我都要在生孩子之前把家裡搞乾淨才行。現在回想
起來,都覺得自己當時真的很可笑,同時,也顯得自己就是這樣獨自一人,挺著大肚子,天天為自己打雞血、孤獨又勇敢的生活。

先生因缺乏身歷其境的體會,果然很難與我共情。即使他很希望能多陪我一些日子,多感受一點初為人父的喜悅,如今,多了
一個孩子,家庭的擔子又沉重了許多,即使他不說,我也知道每個父親內心的壓力,不得不為家庭打拼的那份離家的無奈,以
及對妻兒日後生活的掛心。

他匆忙地回來探望我們,沒幾天,他又走了…留下我和兒子在臺灣繼續倒數下次他再回來的日子。“爸爸在海的那一邊…爸
爸很快就會回來了…”我常抱著兒子看著窗外的大海喃喃自語,想到下次團聚是三個月後的事,鼻子不禁酸了起來。

兒子出生後,生活中多了許多雜事,我就像是在一個語言不通、沒有手機又沒有地圖的異國他鄉旅行,每天像無頭蒼蠅一樣到
處打聽想前往的地方,卻似乎不停地重複做同樣的事,永無止境地在原地打轉,既回不到起初的原點(單身),也看不見終點
(孩子長大的模樣),只有硬著頭皮、戒慎恐懼地過一天算一天。我的生活內容完全被改造,孩子已儼然成為我生活的全部。

果然不出所料,我每天晚上我都是抱著不肯睡覺的兒子在主臥房裡來回踱步,俗語說:“有子萬事足,就是睡眠很不足”。真是
一點也沒錯,兒子兩個月大時就已經長到13斤了,每天長時間抱他的結果,讓我的雙臂變得強壯有力。夜裡十分安靜,任何聲
音都顯得特別清晰,唯恐寶寶忽大忽小的哭聲吵到鄰居,我面對日夜顛倒的新生兒,全憑毅力和體力的堅持,就像土法煉鋼一
樣,每晚憑著做媽媽的愛心,中英文的搖籃曲一首一首地唱給寶寶聽,直到窗外曙光乍現,遠處傳來公雞的啼叫,我的雙手和
雙腳似乎已經失去了酸痛的知覺還勤奮地為主人效勞,直到這一刻的來臨,仿佛喚醒了我全身的神經細胞,恢復了我一身疲憊
不堪的知覺,換來已有睡意的寶寶,我忍不住地說:“兒子,天快亮了,該睡了”。

這樣的日子整整持續了三個月。這就是我初為人母獨立照顧兒子的光景。

03 每個新生兒的來臨都是媽媽“重生”的機會

有了第一次的遺憾經驗,生老二時,我像是討債似地,要先生提前從美國回台陪我待產,並希望他好好地照顧我“半個月”(這
是他能待最長的時間)。一切似乎都計畫得很完美,連後續接替的幫手都安排妥當,沒想到腹中女兒沒有配合,過了預產期幾
天仍毫無生產動靜,讓我開始感到焦慮,腦中盤算催生的念頭。

記得醫生在每月產檢時曾對我說:“第二胎會比較快生,有可能會比預產期提早哦”!沒想到,我放棄了這種“優惠的待遇”而選
擇了催生。催生的過程真不是容易的事,這裡足足可以省下一萬字,我一心一意就是想換取先生多一天陪我照顧孩子。這一回
,除了新生兒,還有才一歲半的老大也需要人照顧,可見我當時有多看重先生的參與,不惜付上痛苦催生的代價來換取。

我的先生是一個難得的好丈夫,有他在,我的心裡感到踏實和安全。

我今天能把一隻完整的雞作分解:剔除雞皮拿去炸雞油、剁雞腿和雞翅拿去烤、將雞胸切來做雞排、最後雞骨架剁成塊狀和高
麗菜一起燉雞湯,都是他手把手教我的。當時,我們從美國回臺灣,我就是靠這一個本事宴請爸媽展現我的廚藝,讓我的父母
對我刮目相看而沾沾自喜,並成功地把我先生介紹給我的家人。

先生的好廚藝只是他眾多優點之一,他的勤奮與舍己體現在他無微不至的服務行動上,每天早上第一杯溫水遞到我的手中,月
子裡的三餐更是符合產婦的營養需求。他小心翼翼地承擔起每天為寶寶洗澡的任務,那是我最享受的精心時刻。從水溫的控制
到給寶寶穿脫衣服的順序、如何在水中用紗布巾隨時蓋住寶寶的身體(避免寶寶著涼和受驚)、如何托住寶寶而不會讓寶寶滑
到水裡、如何翻身洗寶寶的背部、洗頭髮時不會讓寶寶的耳朵進水,這從頭到尾的過程說來簡單,對一個新手父母來說,絕不
是容易的事,但我先生比我更先學會。

04 育兒同時也要育己

我探索自己為什麼這麼在意先生的陪伴和照顧?仔細回想可能和媽媽經常說她的育兒經歷有關。

我的媽媽生養我們六個孩子,加上還要養育爸爸前妻的兩個女兒(我的大姐和二姐),不知多少次她都打算去醫院做結紮手術
,據她說她每次都被我奶奶給叫回來:“不行啦!我搞不定這些孩子,你趕快回來啦!”雖然,我還是不明白當時沒有手機,奶
奶是如何把媽媽一次又一次地呼喚回來的,但我心中默默地感謝我奶奶,因為若不是她的求助,排行倒數第二的我,現在也不
會在這裡追溯過往的種種。

我們兄弟姐妹每個人都各相差不到兩歲,爸爸經年累月地大部分時間在外地出差,可想像媽媽要管理這麼一個大家庭和這麼多
小孩的成長是一件多麼辛苦的事,難怪她總是對我們說:“真希望你們每個人都和我一樣生養八個孩子…”。言下之意,她是一
次又一次地告訴我們她始終沒被共情理解的辛勞。或許,我不懂得如何為父母分憂解勞,但至少我可以肯定的是,我已悄悄地
內化了媽媽的心理需求成為我的願望。所以,當媽媽很早就對我們說:“無論是內孫或外孫,我都不會幫你們任何一個帶小孩,
你們自己要想辦法養育自己的孩子”。我終於明白,為什麼當年我的心中有股莫名的擔憂和無比堅強的毅力。

我的兩次月子都是一群人采接力賽方式照顧我和孩子。還沒做完月子,先生就必須回工作崗位(一次回瀋陽,一次回洛杉磯)
,後半個月裡,對面教會裡一個老姐妹每天來幫我的寶寶洗澡;住在市區的媽媽每週送一些煮好的補品雞湯來給我,因為婆婆
吃素也不會煮這些月子餐,照顧新生兒就落在我一個新手媽媽的肩上。

05 育兒驚魂記讓我更認識自己

我因缺乏育兒經驗,加上身體的疲累,有一天夜裡幫兒子在尿布臺上換好尿布,竟然累得趴在窗邊的椅子上睡著了,忘記把兒
子放回嬰兒床,導致他從尿布臺上離奇滑落。至今,兒子是怎麼從尿布臺上滑落仍是一團未解的謎(難不成他一夜突然學會翻
身?)我被兒子的哭聲嚇醒,幸好主臥室房間是鋪著地毯,寶寶穿了厚實的衣服,底下還墊著一條小被。但這個場景已足以把
我嚇得魂飛破散,像闖了大禍的小孩,哭著半夜打電話求助媽媽和姐姐:“怎麼辦?怎麼辦?我該不該馬上帶兒子去醫院掛急
診?”我像失了魂似地哭訴媽媽,打給媽媽一個人還不夠,我繼續打給其他姐姐們,也顧不了當時半夜三更吵醒了每個家人。
每一次的求問就像在給自己的心理創傷裹藥,直到不記得是媽媽還是哪個姐姐對我說的話才真的安慰了我的心:“寶寶的頭很
軟,身體更軟,沒有關係…”,我想最關鍵的是我聽到了那最重要的四個字:“沒有關係”才讓我回過神來。

那個經歷幾乎徹底瓦解了我認為一個大人照顧一個小嬰兒有什麼困難的自豪,新手父母若沒有育兒的知識和技術,就等於把孩
子生命中最重要的關鍵1000天,毀在我們沒有實戰經驗的菜鳥手裡。

生老二時,老大才一歲五個月,先生回美國工作後,婆婆特別來家中與我同住一段時間幫我照顧老大,兒子白天可以和奶奶到
處玩,晚上睡覺還是要來找媽媽,當時我一心一意就是想加倍地愛孩子,畢竟,孩子的爸不在身邊,我代替他寵愛孩子也不為
過,再累也要把孩子全攏在身邊。現在學了心理學才發現自己還是做對了這至關重要的事:誰哄孩子睡覺,誰就是孩子依戀的
物件。只是就是辛苦了自己。

還記得我當時經常是一手抱一個娃哄他們入睡,好不容易都趴在我肩上睡著了,我用極緩慢的速度靠著床邊下蹲,恨不得有第
三只手可以托住寶寶的背部,讓他們可以安穩地躺下,我小心翼翼地把他們同時放進床上,還是免不了淩空一落,即使只有不
到十公分的距離,那個震動還是足以讓兩個孩子驚醒,他們異口同聲地都大哭了起來,我也無助地陪著他們一起痛哭,因為一
切的努力都得重來。

06 安全的依戀關係是我能給孩子的第一份禮物

寶寶黏媽媽總是帶給大部分母親一個悲喜交織的複雜心情。學習發展心理學才瞭解,嬰孩從六周開始便形成對母親(主要照顧
者)的依戀,在7-8個月大時開始產生分離的焦慮。(Separation Anxiety),18-24個月後孩子的活動能力增強, 與母親雙方都
有調整與平衡的作用。因此,孩子大約在兩歲的時候,依戀關係變得明確,在三歲的時候,依戀關係就趨於穩定了。

寶寶首先都是依戀父母的,特別是母親,母親基本上都是主要的養育者,也是安全感主要建立者。而父親則基本上是透過遊戲
成為孩子重要的依戀對象。我先生在孩子小時候喜歡和孩子玩爬樹倒立的遊戲,就是與孩子面對面牽手,讓孩子在爸爸身上爬
樹,最後讓孩子像猴子一樣翻個跟鬥下來,這是兩個孩子小時候最喜歡和爸爸玩的遊戲之一,直到孩子長高到翻跟鬥會撞到地
板才不得不停止這個遊戲,這些都是當媽的我辦不到的事。

我在博士論文研究的訪談中,於研究的十個家庭裡共訪談了六個父親,其中最難忘的有一位父親告訴我,他說:“我每天都會和
我兩個孩子玩創意性的遊戲,例如講笑話、編故事,因為我相信孩子長大後不會記得他小時候吃過什麼食物,但會記得他們曾
經和爸爸玩過好玩的遊戲,帶給他們快樂的幸福和滿足感。”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當時聽完這個爸爸的這番話時的震撼,那個
訪談是在中山公園旁一家星巴克咖啡店裡進行的,咖啡店裡坐滿了人潮,交談聲夾雜在煮咖啡的機器聲中,大家都是拉大嗓門
在說話,但我卻被這番話像如雷貫耳般地被震動——這個父親說的那個汲汲營營為孩子的三餐忙碌的人不就是我嗎?回家的路
上,我開始思想我要帶給孩子一段什麼樣的童年?那個童年的記憶中,我要扮演什麼角色?我可不希望我的孩子長大後想起我
,連一道媽媽煮的好吃又難忘的菜都想不起來(這本來就不是我擅長的,已經被孩子的爸包辦了),更別說還有什麼其他的本
事。

那麼,什麼是依戀關係?

簡單地說,就是孩子將一個人(通常是母親)視為他的安全堡壘,作為他向外探索的基地,他在不斷重要的生活體驗中,相信
這個人可以在他有需要的時候有所回應,並能夠愛他幫助他或拯救他。當孩子可以信任這個人時,他也開始學習信任別人,並
理解自己的情感,相信當他有麻煩時可以求助於他們,生活中若有什麼困難都不至於釀成一場災難。

當孩子與父母建立健康的依戀關係後,在潛意識裡會形成了他們一生內在心理運作的模式,這就是人生的最初藍圖,好的原版
才能最大可能保證複印版不會走樣。

根據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分析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的研究結果,依戀關係的安全與否會影響個人的情緒調節,其中包含情
緒的感知能力、EQ的培養;偏差行為及心理疾病,包括強迫性行為和種種偏差行為;更會影響以後的人際關係,愛情關係及婚姻
關係。而且,18個月大的依戀關係形成的安全或不安全的依戀形態,會延續到21歲 成年以後。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幸福的童年
可以療愈一生;不幸福的童年要用一生來療愈童年。

07 不安全依戀關係的負面影響——臨床案例的佐證

在我近20年來的臨床諮詢案例中,不論是婚姻的親密關係問題或是親子關係糾纏的育兒問題,仔細問起0-3歲的成長經歷,與
主要撫養者形成的依戀關係如何,幾乎可以大部分地解釋來訪者現況問題的遠因。

我有一個個案,小時候0-3歲時被父母留在老家讓外公外婆撫養,到了三歲時,父母為了孩子將來在大都市有好的發展,又把
她帶到城市來念書。她後來與前夫的那段婚姻一直有一個怕被拋棄的恐懼與擔憂,探究下來才發現,原來她小時候這兩個經歷
(一次被迫離開父母,一次被迫離開像父母般的外公外婆)讓她特別沒有安全感,在她的潛意識裡記憶了兩次被拋棄的感受,
導致她在婚姻裡的親密關係總是害怕再被拋棄而對丈夫緊抓不放。直到她透過諮詢的幫助,覺察到這個深遠的影響,才得以中
斷這種不幸的迴圈。

另一個個案,是個媽媽,因為年輕時看重自己的事業發展,孩子的幼年被她托給好幾個親戚輪流接替照顧,到了孩子六年級時
,她發現兒子的種種問題,也因自己學習心理學而意識到要回歸家庭與孩子修復關係。他們是我親子個案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
一對。

母子兩每次來諮詢都充滿戲劇性的互動,時而暴力場面,才剛踏進諮詢中心大門,就在我面前母子兩大打出手,這種火爆衝突
還不只發生一次,讓我深刻地體會:受傷的人容易傷人的道理。

他們也不是都這麼敵對,有時,兒子又可以像一隻小綿羊一樣,和媽媽坐在我面前的兩人沙發上,在媽媽的懷裡撒嬌,他的表
現就像一個小嬰兒,用他的臉在媽媽的身上來回地蹭,碰到他的媽媽心情也很好時,就會把這個已經長得比她還高大——有一
米七的身高和80公斤重的六年級大男孩,使勁地摟在她的懷裡。

這一幕讓我至今都難以忘懷,這是遲來的親子依戀,是因為孩子從小和媽媽沒有黏夠,導致安全感缺失的退行(退行也叫退行
感情、倒退、回歸,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指成年人在遇到特殊情況,如巨大的打擊或嚴重焦慮時,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表現
出與自己現階段年齡不相符的不恰當行為。目的是通過幼稚的行為讓自己能夠受到別人的關注或者得到別人的幫助,從而使自
己處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提出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

但是,碰到媽媽的心情不佳時,兒子的這種討愛的不恰當行為,就會讓這位媽媽感到沒面子,於是,就會在我面前上演另一場
管教的責備,這種不穩定的親子互動延續了孩子不安全依戀的模式,也是孩子種種行為問題的根源。

擁有不安全依戀形態的孩子會對媽媽又愛又氣,這種沒有順利過渡發展的心理是扭曲的。沒有建立安全依戀關係的孩子,在學
校很容易被欺負,不然就是欺負別人。他們被壓抑的情緒常會導致成癮的行為,還有暴飲暴食的結果,就像這個六年級的大男
孩一樣。

看來,誰來照顧新生兒不僅僅是每個產婦心頭的煩惱事,0-3歲誰來照顧孩子、如何照顧孩子,才是更關鍵和影響深遠的重頭
戲。

08 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有秘訣

那麼,如何幫助寶寶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根據我的研究和自身實踐的經驗總結,我認為有三個重要的條件:

1. 好好愛你的孩子

    愛是一個很大的學問,愛也可以傷人,可以成為父母操控孩子的藉口,讓孩子被愛得很窒息。

    淡水是一個臨海的古鎮,每到冬天,也是全台都市最低溫的地方。孩子如果一不小心受寒生病,最受苦    的總是媽媽,晚上
    就得一夜奮戰到天亮。我本能地承襲我媽媽養育我們的方式,總是把寶寶緊實地包裹起來,到了兒子會在地上爬來爬去時,
    他開始和我來回玩拔河穿脫襪子的“遊戲”(只有他覺得好玩)。

    “寶寶,不穿襪子會感冒哦!”我使勁地和不厭其煩地幫他一次又一次地穿上襪子,才剛穿上,他咻一下就一手一隻地把兩腳
    的襪子都拔掉,速度比我幫他穿快好幾倍,我沒好氣地反復幫他穿,他越發覺得好玩,索性脫得更勤快,還爬給我追,我已
    經累得喘吁吁了,他卻咯咯笑得好開心。

    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很冷”。我也不知不覺掉進這個漩渦裡,看著同樣住在淡水鄰居好友的小孩,她的孩子各個只有包
    著尿布赤裸著上身在家自由地玩耍,看得我直打哆嗦,還忍不住暗自心想我的朋友真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殊不知,我才是
    那個用愛綁架了我孩子的母親。

    父母因愛孩子所做的一切付出,需要透過自我覺察來分辨這是誰的需要?父母需要成長學習對孩子投其所好、而不是給己所
    要。因為愛是付出,不是索取,更不是一個有條件的交易。

2. 照顧者要有穩定的情緒

    情緒是一個非常具有傳染性的無形能量,父母擁有穩定的情緒才能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因為父母不能給孩子自己沒有的東西
    。

    其實,孩子是透過父母的臉來認識這個世界的。在心理學上稱為“鏡子效應”(通常你對著鏡子做出什麼表情,鏡子就會會你
    什麼表情,這就是鏡子效應。運用在人際交往中時,則表現為你對別人什麼態度,別人也會回你什麼態度)。孩子身上可以
    直接反應出父母的負面情緒,也就是說父母的情緒是具有可傳遞性的,父母的表情和話語對孩子影響深遠。這個鏡子效應在
    嬰幼兒階段還可以延申到和其他大人的互動上,當孩子看到你開心的表情時,大部分的孩子也會笑得很開心。其實,不單只
    是大人影響小孩,小孩也會反過來影響大人的心情,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有鏡像神經元的作用( 鏡像神經元是一種感覺–運
    動神經元,是模仿他人動作以及學習能力的基礎,從而使得鏡像機制成為人與人之間進行多層面交流與聯繫的橋樑)。

    有一次我在地鐵上看到一位年輕媽媽抱著一個哭鬧不停的寶寶,通常在公共場所裡,寶寶哭鬧是父母最容易感到沒面子的時
    刻,孩子的哭聲讓車廂裡的空氣都充滿了焦慮,看得出這個媽媽已經使出渾身解數不斷地搖晃懷中的孩子,企圖努力地安撫
    他,但是似乎一點也不見效。站在一旁的我,立刻被喚起母愛的本能,我用堆滿笑容的臉和這個小小孩的雙眼相遇,孩子逐
    漸被我充滿愛且戲劇般的臉部表情所吸引,不僅立刻停止哭聲,甚至也和我一樣笑開來,眼眶還含著淚水。他的媽媽很驚訝
    地順著寶寶的眼神找到我,露出一副很驚訝的表情,她向我點頭示意就匆忙下車,消失在人群中。我想如果這個媽媽懂得運
    用鏡像神經元的作用,用她的眼神和表情來安撫寶寶,育兒過程一定可以多了許多樂趣。

3. 對孩子的需要很敏銳,並予以適當的回應

    父母的敏銳度及反應影響嬰幼兒依戀關係的型態:父母如果對嬰幼兒需求敏銳、給予適度反應的照顧方式,孩子就會形成與
    父母安全依戀型的關係;父母如果對孩子的敏銳度過高、反應過度的照顧方式,則會形成孩子不安全依戀──焦慮型的關係
    ;父母如果對孩子敏銳度不夠、冷漠、反復無常的照顧方式,則會讓孩子形成不安全依戀──迴避型的關係。安全依戀型的
    孩子有較穩定的內在心理運作模式,也較能解決問題,不會把注意力放在負面因素上。

    對照顧新生兒來說,影響依戀關係的建立最直接的議題是:孩子哭該不該立刻去抱他?許多父母對嬰兒哭的時候要不要抱感
    到非常困擾。其實,嬰兒哭的時候,馬上去抱會讓嬰兒產生安全型依戀,並不會寵壞孩子。相反的,你越多回應嬰兒的需要
    ,寶寶長大後越不會被寵壞。因為親子連結建立了信任感,孩子有了健康安全的依戀關係後,長大會變得更獨立。

    當你抱起寶寶時,不僅止於安撫,其實也是在傳達一個訊息給寶寶,表示你聽到了他發出來的訊號,這是在告訴寶寶你懂他
    、瞭解他。抱嬰兒是一種互動、溝通,是屬於內在關係的運作模式。倘若母親能敏銳於嬰幼兒的需求、用適當的回應來支援
    嬰幼兒的需要,他們長大後就會更容易對你開放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在地鐵上,當大家都沉浸在自己手機的世界裡,我最喜歡靜靜地觀察和捕捉親子互動具有啟發性的真實畫面。有一次看到一個
媽媽,在她的座位前有一幼兒坐在娃娃車裡拿著媽媽的手機看動畫,親子關係似乎維持著一個表面和諧的狀態。突然,媽媽似
乎想起什麼重要的事,她的神情頓時緊張了起來,在她的衣服口袋和隨身物品中很著急地找東西,嘴巴喃喃自語地說:“我的
手機呢?剛剛明明還在,怎麼……”(可想媽媽已經疲憊得記憶減退,滿腦子在自己的思想世界裡)。在安靜的地鐵車廂裡,
這樣的騷動已經足以引起我的觀察——這個媽媽突然看到寶寶手中的手機,眼睛為之一亮,立刻從寶寶眼前把手機拿走,正要
打電話的那一刻,寶寶立刻大哭了起來,整個車廂充滿了這個寶寶的哭聲,不少人對這個媽媽投以壓力的眼光,媽媽頓時很慌
張,也顯得非常不耐煩,根本沒有覺察孩子的行為表現,只是本能地被寶寶的哭聲給催促地立刻把手機還給孩子,口中還很不
情願地說:“好好好,手機給你…給你”。寶寶看到失而復得的手機立刻就不哭了,她勉強撐起精神繼續看動畫片。

我在一旁看到這對母女的互動,為他們感到惋惜,因為寶寶在哭的時候不斷地用手揉眼睛,有經驗的媽媽都知道這是寶寶想睡
覺的訊號,可惜她的媽媽沒有收到這個資訊,因為她也在自己苦惱的情緒裡。我看到寶寶被手機綁架了而錯過睡覺的時間;媽
媽被寶寶綁架了而錯失撥打重要的電話,兩個人都沒有得到真正需要的滿足。親子關係就在這樣的錯解與負面情緒中越行越遠

其實寶寶哭泣的真正原因需要父母的觀察和判斷:他們的需要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生理需求沒有被滿足。父母首先要排
除寶寶是不是餓了或是困了,有經驗的照管者應首先從孩子的作息習慣,來排除這個最根本的生理需求,通常幼小的孩子想睡
覺都會有揉眼睛的動作;第二類是受傷或身體不適。確定是這個方面的問題就需要尋求醫生的説明;第三類是受委屈或情緒不
佳。幼小的孩子因能力不足,加上語言還在啟蒙階段,自我嘗試容易受挫,導致孩子的情緒不穩定。父母要學習如何理解孩子
的情緒,幫助孩子說出當下可能的心情,當孩子知道你懂他,那麼,你就會成為他最信任和最愛的人。而母親提供的身體接觸
和舒適感對嬰兒形成對母親的依戀至關重要。根據埃裡克森的理論,0-1歲這個階段的成長危機是基本的信任與不信任,這個
階段,嬰兒必須學會信任照管者,相信照管者會滿足他的一切需要。

09 實證科學證據解開托育的迷思

中國家庭還有一個特殊現象,父母總是等不及要把孩子送出去上學。有研究顯示,一歲前送去托育班的孩子,比留在家的孩子
,有更高的焦慮、逃避依戀的行為(Vaughn, Gove, Egeland, 1980)。另有研究顯示,高時數的托育容易使得母子依戀傾向
于不安全依戀 的風險之中。每週托育時數超過二十個小時,嬰兒于重聚階段表現出較高的逃避行為(van Ijzendoorn &
Kroonenberg, 1988)。換句話說,就是如果你實在需要托育你的孩子,那麼最多就是托育半天。否則,你的孩子回家後很難
與你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

睡眠安排的確會影響母子間安全依戀的建立。睡在嬰兒之家的母子依戀轉移比睡在家中的母子弱。全日托的確不利母子間安全
依戀關係的建立,容易導致較高比例的不安全依戀關係,並阻斷母親敏銳度的影響力(Sagi 等, 1997)。母親的低敏銳度與低
回應性,同時伴隨著低品質、高時數以及高更換率的托育形成不安全依戀關係    (Home Observation For Measurement of
Environment,HOME)。所以,早教中心的老師不能經常性更換,否則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也有負面的影響。

中國家庭的特色是多元依戀關係,也就是一個孩子可能有多位成人交替合力照顧。照顧者如果不固定會讓依戀關係變得很脆弱
,幼兒在多個依戀關係中,內在可能發展與整合出一種類似于單一依戀,但實際上卻是多元依戀關係的邏輯。因此,一旦失去
或改變其中的某些關係,他也會經歷類似和母親分離的焦慮,終至疏離,用以自我保護。

誰來照顧新生兒?在中國家庭裡還有一個重要角色,就是保姆阿姨。幾乎每個家中有新生兒或嬰幼兒的家庭,不是隔代教養的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從旁協助,就是保姆阿姨居家代養
,除了需要龐大的費用之外,父母對保姆的選擇也是一大學問和困擾的
事。

以下提供挑選保姆參與照顧新生兒的要點:
(1) 清楚的交流與職責的交托,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2) 確保保姆的普通話發音是否標準,否則你要花更大量的時間來陪伴孩子,避免孩子的語言發展受到影響。
(3) 看重保姆的教育水準,有更多教育的保姆能夠更好地理解你的情感和你對孩子智力發展的目標。
(4) 雇傭保姆前,先面試她,提出一些場景來問她當怎樣應對。

例如:如果我的孩子跌倒了而且受了很嚴重的傷,而我又不在家,你該怎麼辦?如果燃氣灶起了火,你會怎麼辦?

中國家庭普遍有阿姨當幫手,界定阿姨的工作職責,不要替代了媽媽的重要職分。保姆若養育知識落後且溝通困難、情緒不穩
定等情況下,保姆代養存在風險。當孩子依戀保姆時,父母要謹慎處理,免得孩子產生分離的焦慮與壓力的負面影響,頻繁換
保姆或阿姨對孩子也是一種情感的傷害,如果孩子從小就是讓保姆阿姨居家代養,建議父母要盡可能把保姆和阿姨當成家人,
因為,從你讓她們參與養育你的孩子的那一刻開始,她們已儼然成為孩子生命中一個重要的影響者。

後記:

• 給上班族媽媽的建議:

1. 與保姆、爺爺奶奶達成協議,充分溝通教養方式和分工

2. 和寶寶建立固定連貫的相處時光,有儀式感的親子活動。

    例如:(1) 幫寶寶洗澡  (2) 固定幫寶寶做按摩  (3) 飯後一個遊戲(4) 睡前說故事。

3. 晚上要把寶寶帶回家自己照顧,並且親自哄孩子睡覺

4. 避免和照管者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

5. 看重對孩子表達權柄轉移,讓孩子的安全感不會中斷

6. 避免偷偷離開去上班,要對孩子交代你的去處

7. 答應孩子的事一定努力做到,不輕易承諾

 

• 安全的依戀關係可以對孩子帶來許多祝福:

1. 發展親密關係的滿足感(幸福感強)

2. 維持情緒的平衡(EQ高)

3. 對自己感到自信(自我形象好)

4. 享受和別人在一起(人際關係好)

5. 有能力從失望和失落中恢復(心理彈性好)

6. 可以與人分享感受和懂得尋求支援(EQ高)

 

最後,我們來思想幾個問題:

你希望給你的孩子最寶貴的禮物是什麼?

你目前如何實現這個目標?

王淑英 博士 

如果你想要一些你從未擁有過的東西,你必須願意去做你從未做過的事情。
“If you want something you have never had, you must be willing to do something you have never done.”
—— 湯瑪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

父母這個角色就是天底下最重要的職稱,卻從未經過訓練就上崗工作的人。即使如此,你必須親身經歷才能說你真正擁有這份親子關係。

01 幸福家庭的基石——兩人世界

偌大的新房子——四房兩廳,這是先生為了讓我們從美國回到臺灣,能延續對大自然的嚮往,遠離城市的吵雜,便精挑細選地在臺北郊區:淡水,這個依山傍水的寶地,買下這個讓當時家人評為七星級的房子,作為結婚的新房。

記得當年結婚時,我們還是這個社區入住的第一對新人,先生特別用一輛租來的白色加長型大禮車,仿佛王子與公主的夢幻婚禮般地,把我隆重地娶進這個家門。

房子裡到處可見我們共同喜歡的巧思陳列,就拿主臥室來說,在將近40平米的大房間,就擺放了好幾件像文藝復興時期的復古傢俱,包括有著彎彎腳、上面有雕刻花的化妝台和衣物櫃、還有床頭兩根長柱子的典雅床組與兩個同類型的床頭櫃,都是極好的英國櫸木做成的,牆上貼著立體浪漫花樣的壁紙,這也是我們精選後的共識,只有主臥室才有的室內裝潢,似乎刻意地要把我們結婚前最喜愛的一部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的時代背景,在我們建立的家庭裡重現。

整個房間最令我們讚歎不已的,就是有一個面向西邊的L型大角窗,窗外正好可以看見淡水河流入大海的景色,配上每天景色變化多端的夕陽,和電影中男主角想再次回到女主角的身邊,卻因無法如願而天天望著窗外海邊的那一幕一樣,那雖然是一個悲劇的場景,卻深深地扣住我們的心弦而感受到劇中無比深刻的感情。我們渴望我們的婚姻能持續保有這份浪漫,就在這角窗邊擺設一套木質的桌椅,加上舒適的靠墊,這個房間的角落便成為我們夫妻談心的雅座。

02 婚姻中愛三角關係

懷老大回台待產期間,為了迎接這個新生兒,讓我們最糾結的就是這個房間必須被迫改變。

漸漸地,隨著寶寶的物品越來越多,還有屬於寶寶不少的“傢俱”,不得已,我們只好把最鍾愛的角窗空間讓出來,給這個即將來臨的家庭新成員一席之地。其中包含了我最喜愛的尿布台——是先生在回海外工作前特別買給我的。

“這樣一來,你就不需要一天彎腰無數次或跪在床邊幫寶寶處理事務了,可以避免造成你腰酸背痛和膝蓋痛的問題”。先生很有遠見地對我說出他買尿布台的理由,在當年的時代,這種只有在西方家庭或美劇裡才看得到的東西,如今,我也有了,心裡感到一陣被愛的暖流升起,還有一種躍躍欲試的興奮感。這就是我先生一貫的作風,他擅於幫我解決一切已發生或避免可能發生的問題,他總是把我的需要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

這個尿布台就這樣充滿先生對我的愛代替了窗邊的雅座,久而久之,成為我對先生情感的寄託。藉著幫寶寶在尿布臺上一天無數次的換尿布和穿衣服的機會,我站在窗邊面對每天千變萬化的夕陽美景,在遙望先生遠在大海對岸的片刻,腦海中上演無數次“似曾相識”電影中那最經典的一幕:已年邁的女主角,雖然已經白髮蒼蒼、滿臉皺紋,卻依然難掩她年輕時高貴的氣質,她緩慢地走到年輕的男主角身邊,款款深情地握著他的手說:“Come back to me!——請回到我身邊”。我的心裡也不知多少次呼喚孩子的爹能早日回來和我們團聚。

1995年,由於先生外派到東北瀋陽工作,我隨著他也在這個記憶中的“北大荒”住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在公司廠房的台幹宿舍裡,我每天巴望著先生下班帶我出去附近溜達溜達,最怕的就是被人問起:“你打哪兒來的?”

“南方來的”我刻意地加重捲舌音,想掩飾自己的真實背景。碰到有些人還想追根究底:“南方哪兒呀?”我就實在害怕得不敢繼續搭腔。

我就是帶著這種忐忑不安的心情,甚至直到身懷六甲——因當時種種內外因素,我從未做過產檢,只隨著先生公司懷孕的女同事到醫院聽了一次胎心音,確定胎兒的生命跡象——最後不得不返台待產,開始了夫妻分居兩地的生活。

那時,瀋陽每兩天才有班機飛臺北,我早上生完老大,先生晚上才回到臺灣,不論我事後如何描述那段荒謬待產的經歷——開始有生產的跡象後,因還不到時機而被醫生趕回家,有點潔癖的我回家第一件事,竟然是拖地打掃家裡。我告訴自己:“未來一個月就沒人可以做打掃工作了”,於是,忍著間歇性的陣痛,無論如何,我都要在生孩子之前把家裡搞乾淨才行。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自己當時真的很可笑,同時,也顯得自己就是這樣獨自一人,挺著大肚子,天天為自己打雞血、孤獨又勇敢的生活。

先生因缺乏身歷其境的體會,果然很難與我共情。即使他很希望能多陪我一些日子,多感受一點初為人父的喜悅,如今,多了一個孩子,家庭的擔子又沉重了許多,即使他不說,我也知道每個父親內心的壓力,不得不為家庭打拼的那份離家的無奈,以及對妻兒日後生活的掛心。

他匆忙地回來探望我們,沒幾天,他又走了…留下我和兒子在臺灣繼續倒數下次他再回來的日子。“爸爸在海的那一邊…爸爸很快就會回來了…”我常抱著兒子看著窗外的大海喃喃自語,想到下次團聚是三個月後的事,鼻子不禁酸了起來。

兒子出生後,生活中多了許多雜事,我就像是在一個語言不通、沒有手機又沒有地圖的異國他鄉旅行,每天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打聽想前往的地方,卻似乎不停地重複做同樣的事,永無止境地在原地打轉,既回不到起初的原點(單身),也看不見終點(孩子長大的模樣),只有硬著頭皮、戒慎恐懼地過一天算一天。我的生活內容完全被改造,孩子已儼然成為我生活的全部。

果然不出所料,我每天晚上我都是抱著不肯睡覺的兒子在主臥房裡來回踱步,俗語說:“有子萬事足,就是睡眠很不足”。真是一點也沒錯,兒子兩個月大時就已經長到13斤了,每天長時間抱他的結果,讓我的雙臂變得強壯有力。夜裡十分安靜,任何聲音都顯得特別清晰,唯恐寶寶忽大忽小的哭聲吵到鄰居,我面對日夜顛倒的新生兒,全憑毅力和體力的堅持,就像土法煉鋼一樣,每晚憑著做媽媽的愛心,中英文的搖籃曲一首一首地唱給寶寶聽,直到窗外曙光乍現,遠處傳來公雞的啼叫,我的雙手和雙腳似乎已經失去了酸痛的知覺還勤奮地為主人效勞,直到這一刻的來臨,仿佛喚醒了我全身的神經細胞,恢復了我一身疲憊不堪的知覺,換來已有睡意的寶寶,我忍不住地說:“兒子,天快亮了,該睡了”。

這樣的日子整整持續了三個月。這就是我初為人母獨立照顧兒子的光景。

03 每個新生兒的來臨都是媽媽“重生”的機會

有了第一次的遺憾經驗,生老二時,我像是討債似地,要先生提前從美國回台陪我待產,並希望他好好地照顧我“半個月”(這是他能待最長的時間)。一切似乎都計畫得很完美,連後續接替的幫手都安排妥當,沒想到腹中女兒沒有配合,過了預產期幾天仍毫無生產動靜,讓我開始感到焦慮,腦中盤算催生的念頭。

記得醫生在每月產檢時曾對我說:“第二胎會比較快生,有可能會比預產期提早哦”!沒想到,我放棄了這種“優惠的待遇”而選擇了催生。催生的過程真不是容易的事,這裡足足可以省下一萬字,我一心一意就是想換取先生多一天陪我照顧孩子。這一回,除了新生兒,還有才一歲半的老大也需要人照顧,可見我當時有多看重先生的參與,不惜付上痛苦催生的代價來換取。

我的先生是一個難得的好丈夫,有他在,我的心裡感到踏實和安全。

我今天能把一隻完整的雞作分解:剔除雞皮拿去炸雞油、剁雞腿和雞翅拿去烤、將雞胸切來做雞排、最後雞骨架剁成塊狀和高麗菜一起燉雞湯,都是他手把手教我的。當時,我們從美國回臺灣,我就是靠這一個本事宴請爸媽展現我的廚藝,讓我的父母對我刮目相看而沾沾自喜,並成功地把我先生介紹給我的家人。

先生的好廚藝只是他眾多優點之一,他的勤奮與舍己體現在他無微不至的服務行動上,每天早上第一杯溫水遞到我的手中,月子裡的三餐更是符合產婦的營養需求。他小心翼翼地承擔起每天為寶寶洗澡的任務,那是我最享受的精心時刻。從水溫的控制到給寶寶穿脫衣服的順序、如何在水中用紗布巾隨時蓋住寶寶的身體(避免寶寶著涼和受驚)、如何托住寶寶而不會讓寶寶滑到水裡、如何翻身洗寶寶的背部、洗頭髮時不會讓寶寶的耳朵進水,這從頭到尾的過程說來簡單,對一個新手父母來說,絕不是容易的事,但我先生比我更先學會。

04 育兒同時也要育己

我探索自己為什麼這麼在意先生的陪伴和照顧?仔細回想可能和媽媽經常說她的育兒經歷有關。

我的媽媽生養我們六個孩子,加上還要養育爸爸前妻的兩個女兒(我的大姐和二姐),不知多少次她都打算去醫院做結紮手術,據她說她每次都被我奶奶給叫回來:“不行啦!我搞不定這些孩子,你趕快回來啦!”雖然,我還是不明白當時沒有手機,奶奶是如何把媽媽一次又一次地呼喚回來的,但我心中默默地感謝我奶奶,因為若不是她的求助,排行倒數第二的我,現在也不會在這裡追溯過往的種種。

我們兄弟姐妹每個人都各相差不到兩歲,爸爸經年累月地大部分時間在外地出差,可想像媽媽要管理這麼一個大家庭和這麼多小孩的成長是一件多麼辛苦的事,難怪她總是對我們說:“真希望你們每個人都和我一樣生養八個孩子…”。言下之意,她是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們她始終沒被共情理解的辛勞。或許,我不懂得如何為父母分憂解勞,但至少我可以肯定的是,我已悄悄地內化了媽媽的心理需求成為我的願望。所以,當媽媽很早就對我們說:“無論是內孫或外孫,我都不會幫你們任何一個帶小孩,你們自己要想辦法養育自己的孩子”。我終於明白,為什麼當年我的心中有股莫名的擔憂和無比堅強的毅力。

我的兩次月子都是一群人采接力賽方式照顧我和孩子。還沒做完月子,先生就必須回工作崗位(一次回瀋陽,一次回洛杉磯),後半個月裡,對面教會裡一個老姐妹每天來幫我的寶寶洗澡;住在市區的媽媽每週送一些煮好的補品雞湯來給我,因為婆婆吃素也不會煮這些月子餐,照顧新生兒就落在我一個新手媽媽的肩上。

05 育兒驚魂記讓我更認識自己

我因缺乏育兒經驗,加上身體的疲累,有一天夜裡幫兒子在尿布臺上換好尿布,竟然累得趴在窗邊的椅子上睡著了,忘記把兒子放回嬰兒床,導致他從尿布臺上離奇滑落。至今,兒子是怎麼從尿布臺上滑落仍是一團未解的謎(難不成他一夜突然學會翻身?)我被兒子的哭聲嚇醒,幸好主臥室房間是鋪著地毯,寶寶穿了厚實的衣服,底下還墊著一條小被。但這個場景已足以把我嚇得魂飛破散,像闖了大禍的小孩,哭著半夜打電話求助媽媽和姐姐:“怎麼辦?怎麼辦?我該不該馬上帶兒子去醫院掛急診?”我像失了魂似地哭訴媽媽,打給媽媽一個人還不夠,我繼續打給其他姐姐們,也顧不了當時半夜三更吵醒了每個家人。每一次的求問就像在給自己的心理創傷裹藥,直到不記得是媽媽還是哪個姐姐對我說的話才真的安慰了我的心:“寶寶的頭很軟,身體更軟,沒有關係….”,我想最關鍵的是我聽到了那最重要的四個字:“沒有關係”才讓我回過神來。

那個經歷幾乎徹底瓦解了我認為一個大人照顧一個小嬰兒有什麼困難的自豪,新手父母若沒有育兒的知識和技術,就等於把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關鍵1000天,毀在我們沒有實戰經驗的菜鳥手裡。

生老二時,老大才一歲五個月,先生回美國工作後,婆婆特別來家中與我同住一段時間幫我照顧老大,兒子白天可以和奶奶到處玩,晚上睡覺還是要來找媽媽,當時我一心一意就是想加倍地愛孩子,畢竟,孩子的爸不在身邊,我代替他寵愛孩子也不為過,再累也要把孩子全攏在身邊。現在學了心理學才發現自己還是做對了這至關重要的事:誰哄孩子睡覺,誰就是孩子依戀的物件。只是就是辛苦了自己。

還記得我當時經常是一手抱一個娃哄他們入睡,好不容易都趴在我肩上睡著了,我用極緩慢的速度靠著床邊下蹲,恨不得有第三只手可以托住寶寶的背部,讓他們可以安穩地躺下,我小心翼翼地把他們同時放進床上,還是免不了淩空一落,即使只有不到十公分的距離,那個震動還是足以讓兩個孩子驚醒,他們異口同聲地都大哭了起來,我也無助地陪著他們一起痛哭,因為一切的努力都得重來。

06 安全的依戀關係是我能給孩子的第一份禮物

寶寶黏媽媽總是帶給大部分母親一個悲喜交織的複雜心情。學習發展心理學才瞭解,嬰孩從六周開始便形成對母親(主要照顧者)的依戀,在7-8個月大時開始產生分離的焦慮。(Separation Anxiety),18-24個月後孩子的活動能力增強, 與母親雙方都有調整與平衡的作用。因此,孩子大約在兩歲的時候,依戀關係變得明確,在三歲的時候,依戀關係就趨於穩定了。

寶寶首先都是依戀父母的,特別是母親,母親基本上都是主要的養育者,也是安全感主要建立者。而父親則基本上是透過遊戲成為孩子重要的依戀對象。我先生在孩子小時候喜歡和孩子玩爬樹倒立的遊戲,就是與孩子面對面牽手,讓孩子在爸爸身上爬樹,最後讓孩子像猴子一樣翻個跟鬥下來,這是兩個孩子小時候最喜歡和爸爸玩的遊戲之一,直到孩子長高到翻跟鬥會撞到地板才不得不停止這個遊戲,這些都是當媽的我辦不到的事。

我在博士論文研究的訪談中,於研究的十個家庭裡共訪談了六個父親,其中最難忘的有一位父親告訴我,他說:“我每天都會和我兩個孩子玩創意性的遊戲,例如講笑話、編故事,因為我相信孩子長大後不會記得他小時候吃過什麼食物,但會記得他們曾經和爸爸玩過好玩的遊戲,帶給他們快樂的幸福和滿足感。”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當時聽完這個爸爸的這番話時的震撼,那個訪談是在中山公園旁一家星巴克咖啡店裡進行的,咖啡店裡坐滿了人潮,交談聲夾雜在煮咖啡的機器聲中,大家都是拉大嗓門在說話,但我卻被這番話像如雷貫耳般地被震動——這個父親說的那個汲汲營營為孩子的三餐忙碌的人不就是我嗎?回家的路上,我開始思想我要帶給孩子一段什麼樣的童年?那個童年的記憶中,我要扮演什麼角色?我可不希望我的孩子長大後想起我,連一道媽媽煮的好吃又難忘的菜都想不起來(這本來就不是我擅長的,已經被孩子的爸包辦了),更別說還有什麼其他的本事。

那麼,什麼是依戀關係?

簡單地說,就是孩子將一個人(通常是母親)視為他的安全堡壘,作為他向外探索的基地,他在不斷重要的生活體驗中,相信這個人可以在他有需要的時候有所回應,並能夠愛他幫助他或拯救他。當孩子可以信任這個人時,他也開始學習信任別人,並理解自己的情感,相信當他有麻煩時可以求助於他們,生活中若有什麼困難都不至於釀成一場災難。

當孩子與父母建立健康的依戀關係後,在潛意識裡會形成了他們一生內在心理運作的模式,這就是人生的最初藍圖,好的原版才能最大可能保證複印版不會走樣。

根據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分析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的研究結果,依戀關係的安全與否會影響個人的情緒調節,其中包含情緒的感知能力、EQ的培養;偏差行為及心理疾病,包括強迫性行為和種種偏差行為;更會影響以後的人際關係,愛情關係及婚姻關係。而且,18個月大的依戀關係形成的安全或不安全的依戀形態,會延續到21歲 成年以後。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幸福的童年可以療愈一生;不幸福的童年要用一生來療愈童年。

07 不安全依戀關係的負面影響——臨床案例的佐證

在我近20年來的臨床諮詢案例中,不論是婚姻的親密關係問題或是親子關係糾纏的育兒問題,仔細問起0-3歲的成長經歷,與主要撫養者形成的依戀關係如何,幾乎可以大部分地解釋來訪者現況問題的遠因。

我有一個個案,小時候0-3歲時被父母留在老家讓外公外婆撫養,到了三歲時,父母為了孩子將來在大都市有好的發展,又把她帶到城市來念書。她後來與前夫的那段婚姻一直有一個怕被拋棄的恐懼與擔憂,探究下來才發現,原來她小時候這兩個經歷(一次被迫離開父母,一次被迫離開像父母般的外公外婆)讓她特別沒有安全感,在她的潛意識裡記憶了兩次被拋棄的感受,導致她在婚姻裡的親密關係總是害怕再被拋棄而對丈夫緊抓不放。直到她透過諮詢的幫助,覺察到這個深遠的影響,才得以中斷這種不幸的迴圈。

另一個個案,是個媽媽,因為年輕時看重自己的事業發展,孩子的幼年被她托給好幾個親戚輪流接替照顧,到了孩子六年級時,她發現兒子的種種問題,也因自己學習心理學而意識到要回歸家庭與孩子修復關係。他們是我親子個案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對。

母子兩每次來諮詢都充滿戲劇性的互動,時而暴力場面,才剛踏進諮詢中心大門,就在我面前母子兩大打出手,這種火爆衝突還不只發生一次,讓我深刻地體會:受傷的人容易傷人的道理。

他們也不是都這麼敵對,有時,兒子又可以像一隻小綿羊一樣,和媽媽坐在我面前的兩人沙發上,在媽媽的懷裡撒嬌,他的表現就像一個小嬰兒,用他的臉在媽媽的身上來回地蹭,碰到他的媽媽心情也很好時,就會把這個已經長得比她還高大——有一米七的身高和80公斤重的六年級大男孩,使勁地摟在她的懷裡。

這一幕讓我至今都難以忘懷,這是遲來的親子依戀,是因為孩子從小和媽媽沒有黏夠,導致安全感缺失的退行(退行也叫退行感情、倒退、回歸,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指成年人在遇到特殊情況,如巨大的打擊或嚴重焦慮時,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表現出與自己現階段年齡不相符的不恰當行為。目的是通過幼稚的行為讓自己能夠受到別人的關注或者得到別人的幫助,從而使自己處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提出的要求都能得到滿足。)

但是,碰到媽媽的心情不佳時,兒子的這種討愛的不恰當行為,就會讓這位媽媽感到沒面子,於是,就會在我面前上演另一場管教的責備,這種不穩定的親子互動延續了孩子不安全依戀的模式,也是孩子種種行為問題的根源。

擁有不安全依戀形態的孩子會對媽媽又愛又氣,這種沒有順利過渡發展的心理是扭曲的。沒有建立安全依戀關係的孩子,在學校很容易被欺負,不然就是欺負別人。他們被壓抑的情緒常會導致成癮的行為,還有暴飲暴食的結果,就像這個六年級的大男孩一樣。

看來,誰來照顧新生兒不僅僅是每個產婦心頭的煩惱事,0-3歲誰來照顧孩子、如何照顧孩子,才是更關鍵和影響深遠的重頭戲。

08 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有秘訣

那麼,如何幫助寶寶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根據我的研究和自身實踐的經驗總結,我認為有三個重要的條件:

1. 好好愛你的孩子

愛是一個很大的學問,愛也可以傷人,可以成為父母操控孩子的藉口,讓孩子被愛得很窒息。

淡水是一個臨海的古鎮,每到冬天,也是全台都市最低溫的地方。孩子如果一不小心受寒生病,最受苦的總是媽媽,晚上就得一夜奮戰到天亮。我本能地承襲我媽媽養育我們的方式,總是把寶寶緊實地包裹起來,到了兒子會在地上爬來爬去時,他開始和我來回玩拔河穿脫襪子的“遊戲”(只有他覺得好玩)。

“寶寶,不穿襪子會感冒哦!”我使勁地和不厭其煩地幫他一次又一次地穿上襪子,才剛穿上,他咻一下就一手一隻地把兩腳的襪子都拔掉,速度比我幫他穿快好幾倍,我沒好氣地反復幫他穿,他越發覺得好玩,索性脫得更勤快,還爬給我追,我已經累得喘吁吁了,他卻咯咯笑得好開心。

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你很冷”。我也不知不覺掉進這個漩渦裡,看著同樣住在淡水鄰居好友的小孩,她的孩子各個只有包著尿布赤裸著上身在家自由地玩耍,看得我直打哆嗦,還忍不住暗自心想我的朋友真不是一個稱職的媽媽,殊不知,我才是那個用愛綁架了我孩子的母親。

父母因愛孩子所做的一切付出,需要透過自我覺察來分辨這是誰的需要?父母需要成長學習對孩子投其所好、而不是給己所要。因為愛是付出,不是索取,更不是一個有條件的交易。

2. 照顧者要有穩定的情緒

情緒是一個非常具有傳染性的無形能量,父母擁有穩定的情緒才能培養高情商的孩子,因為父母不能給孩子自己沒有的東西。

其實,孩子是透過父母的臉來認識這個世界的。在心理學上稱為“鏡子效應”(通常你對著鏡子做出什麼表情,鏡子就會會你什麼表情,這就是鏡子效應。運用在人際交往中時,則表現為你對別人什麼態度,別人也會回你什麼態度)。孩子身上可以直接反應出父母的負面情緒,也就是說父母的情緒是具有可傳遞性的,父母的表情和話語對孩子影響深遠。這個鏡子效應在嬰幼兒階段還可以延申到和其他大人的互動上,當孩子看到你開心的表情時,大部分的孩子也會笑得很開心。其實,不單只是大人影響小孩,小孩也會反過來影響大人的心情,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有鏡像神經元的作用( 鏡像神經元是一種感覺–運動神經元,是模仿他人動作以及學習能力的基礎,從而使得鏡像機制成為人與人之間進行多層面交流與聯繫的橋樑)。

有一次我在地鐵上看到一位年輕媽媽抱著一個哭鬧不停的寶寶,通常在公共場所裡,寶寶哭鬧是父母最容易感到沒面子的時刻,孩子的哭聲讓車廂裡的空氣都充滿了焦慮,看得出這個媽媽已經使出渾身解數不斷地搖晃懷中的孩子,企圖努力地安撫他,但是似乎一點也不見效。站在一旁的我,立刻被喚起母愛的本能,我用堆滿笑容的臉和這個小小孩的雙眼相遇,孩子逐漸被我充滿愛且戲劇般的臉部表情所吸引,不僅立刻停止哭聲,甚至也和我一樣笑開來,眼眶還含著淚水。他的媽媽很驚訝地順著寶寶的眼神找到我,露出一副很驚訝的表情,她向我點頭示意就匆忙下車,消失在人群中。我想如果這個媽媽懂得運用鏡像神經元的作用,用她的眼神和表情來安撫寶寶,育兒過程一定可以多了許多樂趣。

3. 對孩子的需要很敏銳,並予以適當的回應

父母的敏銳度及反應影響嬰幼兒依戀關係的型態:父母如果對嬰幼兒需求敏銳、給予適度反應的照顧方式,孩子就會形成與父母安全依戀型的關係;父母如果對孩子的敏銳度過高、反應過度的照顧方式,則會形成孩子不安全依戀──焦慮型的關係;父母如果對孩子敏銳度不夠、冷漠、反復無常的照顧方式,則會讓孩子形成不安全依戀──迴避型的關係。安全依戀型的孩子有較穩定的內在心理運作模式,也較能解決問題,不會把注意力放在負面因素上。

對照顧新生兒來說,影響依戀關係的建立最直接的議題是:孩子哭該不該立刻去抱他?許多父母對嬰兒哭的時候要不要抱感到非常困擾。其實,嬰兒哭的時候,馬上去抱會讓嬰兒產生安全型依戀,並不會寵壞孩子。相反的,你越多回應嬰兒的需要,寶寶長大後越不會被寵壞。因為親子連結建立了信任感,孩子有了健康安全的依戀關係後,長大會變得更獨立。

當你抱起寶寶時,不僅止於安撫,其實也是在傳達一個訊息給寶寶,表示你聽到了他發出來的訊號,這是在告訴寶寶你懂他、瞭解他。抱嬰兒是一種互動、溝通,是屬於內在關係的運作模式。倘若母親能敏銳於嬰幼兒的需求、用適當的回應來支援嬰幼兒的需要,他們長大後就會更容易對你開放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在地鐵上,當大家都沉浸在自己手機的世界裡,我最喜歡靜靜地觀察和捕捉親子互動具有啟發性的真實畫面。有一次看到一個媽媽,在她的座位前有一幼兒坐在娃娃車裡拿著媽媽的手機看動畫,親子關係似乎維持著一個表面和諧的狀態。突然,媽媽似乎想起什麼重要的事,她的神情頓時緊張了起來,在她的衣服口袋和隨身物品中很著急地找東西,嘴巴喃喃自語地說:“我的手機呢?剛剛明明還在,怎麼……”(可想媽媽已經疲憊得記憶減退,滿腦子在自己的思想世界裡)。在安靜的地鐵車廂裡,這樣的騷動已經足以引起我的觀察——這個媽媽突然看到寶寶手中的手機,眼睛為之一亮,立刻從寶寶眼前把手機拿走,正要打電話的那一刻,寶寶立刻大哭了起來,整個車廂充滿了這個寶寶的哭聲,不少人對這個媽媽投以壓力的眼光,媽媽頓時很慌張,也顯得非常不耐煩,根本沒有覺察孩子的行為表現,只是本能地被寶寶的哭聲給催促地立刻把手機還給孩子,口中還很不情願地說:“好好好,手機給你…給你”。寶寶看到失而復得的手機立刻就不哭了,她勉強撐起精神繼續看動畫片。

我在一旁看到這對母女的互動,為他們感到惋惜,因為寶寶在哭的時候不斷地用手揉眼睛,有經驗的媽媽都知道這是寶寶想睡覺的訊號,可惜她的媽媽沒有收到這個資訊,因為她也在自己苦惱的情緒裡。我看到寶寶被手機綁架了而錯過睡覺的時間;媽媽被寶寶綁架了而錯失撥打重要的電話,兩個人都沒有得到真正需要的滿足。親子關係就在這樣的錯解與負面情緒中越行越遠。

其實寶寶哭泣的真正原因需要父母的觀察和判斷:他們的需要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生理需求沒有被滿足。父母首先要排除寶寶是不是餓了或是困了,有經驗的照管者應首先從孩子的作息習慣,來排除這個最根本的生理需求,通常幼小的孩子想睡覺都會有揉眼睛的動作;第二類是受傷或身體不適。確定是這個方面的問題就需要尋求醫生的説明;第三類是受委屈或情緒不佳。幼小的孩子因能力不足,加上語言還在啟蒙階段,自我嘗試容易受挫,導致孩子的情緒不穩定。父母要學習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說出當下可能的心情,當孩子知道你懂他,那麼,你就會成為他最信任和最愛的人。而母親提供的身體接觸和舒適感對嬰兒形成對母親的依戀至關重要。根據埃裡克森的理論,0-1歲這個階段的成長危機是基本的信任與不信任,這個階段,嬰兒必須學會信任照管者,相信照管者會滿足他的一切需要。

09 實證科學證據解開托育的迷思

中國家庭還有一個特殊現象,父母總是等不及要把孩子送出去上學。有研究顯示,一歲前送去托育班的孩子,比留在家的孩子,有更高的焦慮、逃避依戀的行為(Vaughn, Gove, Egeland, 1980)。另有研究顯示,高時數的托育容易使得母子依戀傾向于不安全依戀 的風險之中。每週托育時數超過二十個小時,嬰兒于重聚階段表現出較高的逃避行為(van Ijzendoorn & Kroonenberg, 1988)。換句話說,就是如果你實在需要托育你的孩子,那麼最多就是托育半天。否則,你的孩子回家後很難與你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

睡眠安排的確會影響母子間安全依戀的建立。睡在嬰兒之家的母子依戀轉移比睡在家中的母子弱。全日托的確不利母子間安全依戀關係的建立,容易導致較高比例的不安全依戀關係,並阻斷母親敏銳度的影響力(Sagi 等, 1997)。母親的低敏銳度與低回應性,同時伴隨著低品質、高時數以及高更換率的托育形成不安全依戀關係    (Home Observation For Measurement of Environment,HOME)。所以,早教中心的老師不能經常性更換,否則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也有負面的影響。

中國家庭的特色是多元依戀關係,也就是一個孩子可能有多位成人交替合力照顧。照顧者如果不固定會讓依戀關係變得很脆弱,幼兒在多個依戀關係中,內在可能發展與整合出一種類似于單一依戀,但實際上卻是多元依戀關係的邏輯。因此,一旦失去或改變其中的某些關係,他也會經歷類似和母親分離的焦慮,終至疏離,用以自我保護。

誰來照顧新生兒?在中國家庭裡還有一個重要角色,就是保姆阿姨。幾乎每個家中有新生兒或嬰幼兒的家庭,不是隔代教養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從旁協助,就是保姆阿姨居家代養,除了需要龐大的費用之外,父母對保姆的選擇也是一大學問和困擾的事。

以下提供挑選保姆參與照顧新生兒的要點:
(1) 清楚的交流與職責的交托,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解。
(2) 確保保姆的普通話發音是否標準,否則你要花更大量的時間來陪伴孩子,避免孩子的語言發展受到影響。
(3) 看重保姆的教育水準,有更多教育的保姆能夠更好地理解你的情感和你對孩子智力發展的目標。
(4) 雇傭保姆前,先面試她,提出一些場景來問她當怎樣應對。

例如:如果我的孩子跌倒了而且受了很嚴重的傷,而我又不在家,你該怎麼辦?如果燃氣灶起了火,你會怎麼辦?

中國家庭普遍有阿姨當幫手,界定阿姨的工作職責,不要替代了媽媽的重要職分。保姆若養育知識落後且溝通困難、情緒不穩定等情況下,保姆代養存在風險。當孩子依戀保姆時,父母要謹慎處理,免得孩子產生分離的焦慮與壓力的負面影響,頻繁換保姆或阿姨對孩子也是一種情感的傷害,如果孩子從小就是讓保姆阿姨居家代養,建議父母要盡可能把保姆和阿姨當成家人,因為,從你讓她們參與養育你的孩子的那一刻開始,她們已儼然成為孩子生命中一個重要的影響者。

後記:

• 給上班族媽媽的建議:

1. 與保姆、爺爺奶奶達成協議,充分溝通教養方式和分工

2. 和寶寶建立固定連貫的相處時光,有儀式感的親子活動。

例如:(1) 幫寶寶洗澡  (2) 固定幫寶寶做按摩  (3) 飯後一個遊戲(4) 睡前說故事。

3. 晚上要把寶寶帶回家自己照顧,並且親自哄孩子睡覺

4. 避免和照管者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

5. 看重對孩子表達權柄轉移,讓孩子的安全感不會中斷

6. 避免偷偷離開去上班,要對孩子交代你的去處

7. 答應孩子的事一定努力做到,不輕易承諾

 

• 安全的依戀關係可以對孩子帶來許多祝福:

1. 發展親密關係的滿足感(幸福感強)

2. 維持情緒的平衡(EQ高)

3. 對自己感到自信(自我形象好)

4. 享受和別人在一起(人際關係好)

5. 有能力從失望和失落中恢復(心理彈性好)

6. 可以與人分享感受和懂得尋求支援(EQ高)

 

最後,我們來思想幾個問題:

你希望給你的孩子最寶貴的禮物是什麼?

你目前如何實現這個目標?

後記:

• 給上班族媽媽的建議:
1. 與保姆、爺爺奶奶達成協議,充分溝通教養方式和分工
2. 和寶寶建立固定連貫的相處時光,有儀式感的親子活動。
例如:(1) 幫寶寶洗澡  (2) 固定幫寶寶做按摩  (3) 飯後一個遊戲(4) 睡前說故事。
3. 晚上要把寶寶帶回家自己照顧,並且親自哄孩子睡覺
4. 避免和照管者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
5. 看重對孩子表達權柄轉移,讓孩子的安全感不會中斷
6. 避免偷偷離開去上班,要對孩子交代你的去處
7. 答應孩子的事一定努力做到,不輕易承諾

• 安全的依戀關係可以對孩子帶來許多祝福:
1. 發展親密關係的滿足感(幸福感強)
2. 維持情緒的平衡(EQ高)
3. 對自己感到自信(自我形象好)
4. 享受和別人在一起(人際關係好)
5. 有能力從失望和失落中恢復(心理彈性好)
6. 可以與人分享感受和懂得尋求支援(EQ高)

最後,我們來思想幾個問題:
你希望給你的孩子最寶貴的禮物是什麼?
你目前如何實現這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