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英 博士
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有個乖小孩,“孩子乖不乖”幾乎已是為人父母最常掛在嘴邊的話題。中國人自古以來有一個自以為謙
虛的美德,就是父母從不在別人面前讚美自己的孩子,深究其因乃是把孩子當自己看待,唯恐說孩子好就是高抬自己,是為驕
傲。因此即使心裡覺得自己的孩子值得被肯定,仍不習慣在別人面前露出一點欣賞的眼光,更別說要標明孩子的善意和長處給
外人聽。於是“這孩子皮呀!”就變成了父母掩飾自己不自在的謙虛話。然而,怎樣的孩子叫“乖”?“皮的孩子”就是所謂的壞孩
子嗎?
我是生長在一個有八個孩子的大家庭裡,我的母親曾有個心願,就是希望我們每個兄弟姐妹都和她一樣有這麼多孩子,言下之
意,她希望我們都能體會她的辛苦。偏偏時代大不相同,臺灣早已是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算少的小家庭模式,而唯一
讓我可以用來安慰我母親的是現在的孩子比以前更難養,兩個孩子就足以讓你翻遍育兒寶典,還沒搞清楚為何同一對父母親會
生出這麼不同的兩個孩子。
沒有一個人是先學會如何作父母才生孩子的。因此當孩子哇哇墜地時,新生兒父母最熟悉的教養方式依舊是自己被養大的那一
套。從管教的角度來看可分為四種類型的父母:
(一) 放任型的父母~ 讓孩子有很大的自由為所欲為,給孩子很多的愛和關注,對孩子缺乏指正也無力管教。
(二) 疏忽型的父母~ 讓孩子有很大的自由為所欲為,對孩子卻漠不關心和缺乏情感聯結,也對孩子缺乏指正且無力管教。
(三) 獨裁型的父母~ 要求孩子完全順從、忽略孩子的意見、感受和需要,對孩子漠不關心、缺乏情感聯結,完全掌控孩子的行
為。
(四) 權威型的父母~ 想辦法讓孩子順服、並給予指導,給孩子很多的愛和關注,高度掌握瞭解孩子的行為。
很多父母認為管教就是懲罰,甚至認為管教就一定與責打有關。其實從定義上來看就不難分別它們的不同:管教是幫助孩子發
展自製能力的訓練。它的目的是為了改正和訓練孩子趨於成熟,它的焦點是放在將來正確的行為上,因為父母的態度是充滿愛
與關懷,因此孩子的情緒是平穩而有安全感的。
反觀懲罰則是暗示著扯平、報復和處罰。它的目的是為了反擊,它的焦點是放在過去錯誤的行為上,由於父母的態度是敵視和
受挫的,所以孩子的情緒是充滿懼怕和罪惡感。由此可知,懲罰更多是為自己負面的情緒找出口;而管教則是為孩子的好處而
願意等候成長的訓練與陪伴。
這麼說來,“管教”終於可以脫去汙名而恢復它堂而皇之的身份,要確實做到好的管教有三個步驟:
(1) 正確而清楚的教導 (2) 適當與足夠的訓練 (3) 堅定而溫柔的糾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育兒哲學,但卻不一定都能順利地應用出來。教導其實存在於許多的誤區,
第一:什麼教導要絕對?
什麼教導是有選擇性的?我的女兒在十幾歲的青春期時,她和許多青少年一樣喜歡時下流行的歌曲,總是帶著耳機活在
自己的世界裡。有一天,爸爸和她分享流行歌曲帶給人的負面影響,不僅是歌詞所傳遞的價值觀,甚至旋律所帶出的氛
圍也會影響人的士氣與心情。爸爸用非獨裁的口氣提供有選擇性的教導給女兒,沒想到過幾天發現,女兒竟然當下把數
百首流行歌曲一概刪除,她選擇聽從爸爸的教導,因為她相信爸爸的判斷並充分地感到被尊重。自由選擇意志是上帝給
我們的權柄,也唯有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上,成熟的生命才能表現出正確的選擇和享受選擇的快樂。
第二:父母對孩子教導的口氣是請求還是要求?
“孩子們,快點出來吃飯好嗎?”“你吃完飯後可不可以把碗筷放到水槽裡?”父母這種商量式的指令與教導常帶給孩子許
多困惑,甚至賦予孩子權柄來違抗父母,請求的口氣用語無非是允許對方有拒絕的權利,具體而堅定溫柔的指令能説明
孩子更容易學會順服,為愛立界限才能給孩子真正的安全感。
第三:父母的要求合乎孩子的年齡嗎?
年齡是個教導的指標,揠苗助長的要求或過度保護的溺愛對孩子都是一種傷害。
第四:指令是否清楚而充分地被理解?
最好的溝通模式是雙向的,父母在作重要的教導和傳達指令時,務必要讓孩子學會複述重點:“你的意思是不是…….?”
直到充分地被理解與確認才能停止教導。
第五:你的教導中,語言和非語言的訊息是否一致?
溝通的完整訊息包含了55%的非言語溝通(面部表情、肢體動作),38%的語氣(聲調、語速、停頓),和僅占7%的
語言溝通。而當語言和非語言的訊息不一致時,人們傾向相信非語言的訊息。
父母要避免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進行耳提面命的教導,因為在受挫和內疚的情緒中,孩子理性的腦是缺失功能的,而且容易產生
抵觸的心理。父母的教導總要以身作則,身教往往比言教更有影響力。家庭最好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談心時間,在良好的家庭
氛圍裡進行正式的教導,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果效。畢竟孩子是通過內化與撫育者的情感關係來學習成長,內化到孩子心裡去的
,其實不是父母的行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關係。因此,訓練階段要有愛的流動,愉快的心情是訓練階段最重要的元素。
訓練階段或長或短因人而異,訓練的要點簡述如下:
(1) 分點示範說明
(2) 一次一個任務
(3) 允許孩子犯錯
(4) 注重孩子的心態,而不是他的結果
(5) 適當使用獎勵辦法(非預期的獎勵)
糾正的方法很多,責打往往被許多情緒失控的父母所濫用。“孩子該不該打?“常常是父母在教養上探討的課題,聖經中關於管教的經文很多,多出於箴言書。
例如:
“棄絕管教的,必致貧受辱,領受責備的,必得尊榮。”(箴言13:18)
“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箴言13:24)
“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箴言23:13-14)
“杖打和責備能加增智慧,放縱的兒子使母親羞愧。”(箴言29:15)
“管教你的兒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裡喜樂。”(箴言29:17)
儘管上帝給父母管教兒女的權柄,但任何權柄都需要有智慧來使用,並有可遵循的家規作為施行的原則。糾正的方法除了責打
之外,還有自行負責、違者受罰、不理不睬、和直接與果斷式的溝通。以上五種方法再加上適當而不預期的獎勵便是管教的六
種策略,可根據不同的事件用在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身上。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強,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不自覺地犯下許多錯誤。歸納起來親子關係中錯誤的管教有七個殺手:
(1) 否定: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
(2) 比較:經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
(3) 受害者自居:父母把自己塑造成為家庭犧牲者的形象。
(4) 全能者自居:孩子的一切要由你來決定,不給孩子自由。
(5) 輕蔑:怒中管教且用命令的口吻。
(6) 遷怒:把孩子當出氣筒且不准叫屈流淚。
(7) 當眾出孩子的醜:徹底瓦解孩子的人格與自尊。
天下父母心,如何教養孩子永遠是父母最關切的課題,我們可以不斷地學習各種教養的方法、完善自己的生命內涵,因為父母
不能給孩子自己沒有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一個真實而透明的父母,承認我們也有錯的時候,在親子關係的衝突裡也
願意主動尋求寬恕。願意分享自己的不足和軟弱,讓孩子看見我們的努力與改變,不讓我們的身教毀了我們的言教,並邀請孩
子成為我們的祝福。你會赫然發現:孩子比我們想像的更容易原諒我們的錯,當父母的心轉向兒女時,兒女的心便轉向父母,
到那時,我們就可以大聲地說:“親愛的,我把孩子變乖了!”
王淑英 博士
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有個乖小孩,“孩子乖不乖”幾乎已是為人父母最常掛在嘴邊的話題。中國人自古以來有一個自以為謙虛的美德,就是父母從不在別人面前讚美自己的孩子,深究其因乃是把孩子當自己看待,唯恐說孩子好就是高抬自己,是為驕傲。因此即使心裡覺得自己的孩子值得被肯定,仍不習慣在別人面前露出一點欣賞的眼光,更別說要標明孩子的善意和長處給外人聽。於是“這孩子皮呀!”就變成了父母掩飾自己不自在的謙虛話。然而,怎樣的孩子叫“乖”?“皮的孩子”就是所謂的壞孩子嗎?
我是生長在一個有八個孩子的大家庭裡,我的母親曾有個心願,就是希望我們每個兄弟姐妹都和她一樣有這麼多孩子,言下之意,她希望我們都能體會她的辛苦。偏偏時代大不相同,臺灣早已是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算少的小家庭模式,而唯一讓我可以用來安慰我母親的是現在的孩子比以前更難養,兩個孩子就足以讓你翻遍育兒寶典,還沒搞清楚為何同一對父母親會生出這麼不同的兩個孩子。
沒有一個人是先學會如何作父母才生孩子的。因此當孩子哇哇墜地時,新生兒父母最熟悉的教養方式依舊是自己被養大的那一套。從管教的角度來看可分為四種類型的父母:
(一) 放任型的父母~ 讓孩子有很大的自由為所欲為,給孩子很多的愛和關注,對孩子缺乏指正也無力管教。
(二) 疏忽型的父母~ 讓孩子有很大的自由為所欲為,對孩子卻漠不關心和缺乏情感聯結,也對孩子缺乏指正且無力管教。
(三) 獨裁型的父母~ 要求孩子完全順從、忽略孩子的意見、感受和需要,對孩子漠不關心、缺乏情感聯結,完全掌控孩子的行為。
(四) 權威型的父母~ 想辦法讓孩子順服、並給予指導,給孩子很多的愛和關注,高度掌握瞭解孩子的行為。
很多父母認為管教就是懲罰,甚至認為管教就一定與責打有關。其實從定義上來看就不難分別它們的不同:管教是幫助孩子發展自製能力的訓練。它的目的是為了改正和訓練孩子趨於成熟,它的焦點是放在將來正確的行為上,因為父母的態度是充滿愛與關懷,因此孩子的情緒是平穩而有安全感的。
反觀懲罰則是暗示著扯平、報復和處罰。它的目的是為了反擊,它的焦點是放在過去錯誤的行為上,由於父母的態度是敵視和受挫的,所以孩子的情緒是充滿懼怕和罪惡感。由此可知,懲罰更多是為自己負面的情緒找出口;而管教則是為孩子的好處而願意等候成長的訓練與陪伴。
這麼說來,“管教”終於可以脫去汙名而恢復它堂而皇之的身份,要確實做到好的管教有三個步驟:
(1) 正確而清楚的教導 (2) 適當與足夠的訓練 (3) 堅定而溫柔的糾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育兒哲學,但卻不一定都能順利地應用出來。教導其實存在於許多的誤區,
第一:什麼教導要絕對?
什麼教導是有選擇性的?我的女兒在十幾歲的青春期時,她和許多青少年一樣喜歡時下流行的歌曲,總是帶著耳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有一天,爸爸和她分享流行歌曲帶給人的負面影響,不僅是歌詞所傳遞的價值觀,甚至旋律所帶出的氛圍也會影響人的士氣與心情。爸爸用非獨裁的口氣提供有選擇性的教導給女兒,沒想到過幾天發現,女兒竟然當下把數百首流行歌曲一概刪除,她選擇聽從爸爸的教導,因為她相信爸爸的判斷並充分地感到被尊重。自由選擇意志是上帝給我們的權柄,也唯有在良好的親子關係上,成熟的生命才能表現出正確的選擇和享受選擇的快樂。
第二:父母對孩子教導的口氣是請求還是要求?
“孩子們,快點出來吃飯好嗎?”“你吃完飯後可不可以把碗筷放到水槽裡?”父母這種商量式的指令與教導常帶給孩子許多困惑,甚至賦予孩子權柄來違抗父母,請求的口氣用語無非是允許對方有拒絕的權利,具體而堅定溫柔的指令能説明孩子更容易學會順服,為愛立界限才能給孩子真正的安全感。
第三:父母的要求合乎孩子的年齡嗎?
年齡是個教導的指標,揠苗助長的要求或過度保護的溺愛對孩子都是一種傷害。
第四:指令是否清楚而充分地被理解?
最好的溝通模式是雙向的,父母在作重要的教導和傳達指令時,務必要讓孩子學會複述重點:“你的意思是不是…….?”直到充分地被理解與確認才能停止教導。
第五:你的教導中,語言和非語言的訊息是否一致?
溝通的完整訊息包含了55%的非言語溝通(面部表情、肢體動作),38%的語氣(聲調、語速、停頓),和僅占7%的語言溝通。而當語言和非語言的訊息不一致時,人們傾向相信非語言的訊息。
父母要避免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進行耳提面命的教導,因為在受挫和內疚的情緒中,孩子理性的腦是缺失功能的,而且容易產生抵觸的心理。父母的教導總要以身作則,身教往往比言教更有影響力。家庭最好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談心時間,在良好的家庭氛圍裡進行正式的教導,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果效。畢竟孩子是通過內化與撫育者的情感關係來學習成長,內化到孩子心裡去的,其實不是父母的行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關係。因此,訓練階段要有愛的流動,愉快的心情是訓練階段最重要的元素。
訓練階段或長或短因人而異,訓練的要點簡述如下:
(1) 分點示範說明
(2) 一次一個任務
(3) 允許孩子犯錯
(4) 注重孩子的心態,而不是他的結果
(5) 適當使用獎勵辦法(非預期的獎勵)
糾正的方法很多,責打往往被許多情緒失控的父母所濫用。“孩子該不該打?“常常是父母在教養上探討的課題,聖經中關於管教的經文很多,多出於箴言書。
例如:
“棄絕管教的,必致貧受辱,領受責備的,必得尊榮。”(箴言13:18)
“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箴言13:24)
“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
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箴言23:13-14)
“杖打和責備能加增智慧,放縱的兒子使母親羞愧。”(箴言29:15)
“管教你的兒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裡喜樂。”(箴言29:17)
糾正的方法很多,責打往往被許多情緒失控的父母所濫用。“孩子該不該打?“常常是父母在教養上探討的課題,聖經中關於管教的經文很多,多出於箴言書。
例如:
“棄絕管教的,必致貧受辱,領受責備的,必得尊榮。”(箴言13:18)
“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箴言13:24)
“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箴言23:13-14)
“杖打和責備能加增智慧,放縱的兒子使母親羞愧。”(箴言29:15)
“管教你的兒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裡喜樂。”(箴言29:17)
儘管上帝給父母管教兒女的權柄,但任何權柄都需要有智慧來使用,並有可遵循的家規作為施行的原則。糾正的方法除了責打之外,還有自行負責、違者受罰、不理不睬、和直接與果斷式的溝通。以上五種方法再加上適當而不預期的獎勵便是管教的六種策略,可根據不同的事件用在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身上。
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強,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不自覺地犯下許多錯誤。歸納起來親子關係中錯誤的管教有七個殺手:
(1) 否定: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
(2) 比較:經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
(3) 受害者自居:父母把自己塑造成為家庭犧牲者的形象。
(4) 全能者自居:孩子的一切要由你來決定,不給孩子自由。
(5) 輕蔑:怒中管教且用命令的口吻。
(6) 遷怒:把孩子當出氣筒且不准叫屈流淚。
(7) 當眾出孩子的醜:徹底瓦解孩子的人格與自尊。
天下父母心,如何教養孩子永遠是父母最關切的課題,我們可以不斷地學習各種教養的方法、完善自己的生命內涵,因為父母不能給孩子自己沒有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一個真實而透明的父母,承認我們也有錯的時候,在親子關係的衝突裡也願意主動尋求寬恕。願意分享自己的不足和軟弱,讓孩子看見我們的努力與改變,不讓我們的身教毀了我們的言教,並邀請孩子成為我們的祝福。你會赫然發現:孩子比我們想像的更容易原諒我們的錯,當父母的心轉向兒女時,兒女的心便轉向父母,到那時,我們就可以大聲地說:“親愛的,我把孩子變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