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 : “爸爸的童年往事”―觀後感

王淑英 博士      2024/04/08   

提起童年,你會說什麽童年往事給你的孩子聽?

我先生曾多次對孩子說,他是在基隆河裏學會游泳的;他小學五年級就騎著成人的大腳踏車 (踩不到地) 和朋友出去玩,一天騎
了20幾公里;他少年時就立志每年學會一樣新技能;他吉他自學成師、廚藝無師自通、動手能力強、東西壞了自己修 ……

每個時代的人成長環境都大不相同,就像蘋果和橘子雖然都是圓的水果,但不一樣就是不一樣,親子間做比較不僅沒有意義而
且還傷感情。

20年來的親子心理諮詢經驗告訴我,父母如果總是提自己當年的英勇事跡期望用來鼓勵孩子上進,還不如説一些自己的糗事或
失敗的經歷更親子,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曾經調皮好玩、也曾經讓他的父母擔憂操心,原來這就是成長必經的軌跡。不是他們現
在有多糟,而是讓他們在父母身上看見自己將來也可以變得很好。

大部分的父母對孩子的創新冒險行爲總是一邊焦慮地捏一把冷汗,一邊嚴厲地嚇阻,企圖用自己的認知和經驗來“限制“孩子做
超過父母能力的行爲。我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個普遍的現象有以下三點:
(1) 父母會產生無助感,因爲無法駕馭自己害怕擔心的情緒。
(2) 父母會失去權威感,因爲自己沒有經驗就無法教導孩子。
(3) 父母會失去控制感,因爲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無法預測。

其實,誰有情緒,誰就有需要等待被滿足。父母要有意識地覺察,這是誰的情緒?誰的需要?學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而不
要PUA——情緒綁架孩子,剝奪孩子的創造力和探索世界的成長機會。

這一集節目中,羅爸爸在與羅小弟騎車的過程中,不斷地喊著擔心兒子騎車耍花招,會摔倒到池塘或水溝裏,這種“愛的提醒“
我們都很熟悉,聽起來也似乎一點也沒錯。爲了孩子的安全嘛,如果孩子沒跌,就是因爲自己不斷地耳提面命的結果;如果孩
子真的跌了,就是孩子不聽話的結果。總之,似乎錯的都在孩子身上,聽父母的話總沒錯。

然而,真是如此嗎?父母所擔心的事一定都會發生嗎?究竟是父母不信任孩子還是真有那麽危險呢?我發現,當父母頂著“我是
爲你好“的招牌對孩子形成”嘮叨“的過多提醒時,就會促使孩子有兩種極端的行爲表現:(1) 他要證明你是錯的,他就會變得
更調皮。(2) 他順服你是對的,他就會變得更膽怯。

孩子調皮常讓父母頭疼,但孩子若膽怯,父母也不輕省。父母養育調皮的孩子的確比較辛苦,但調皮其實是創造力的另一面,
父母可以試著這麽安慰自己。

面對孩子成長中調皮的探索行爲,父母要學習:
(1) 靜靜地觀察孩子 (觀察是否真有危險)。
(2) 真心地欣賞孩子 (欣賞孩子的創造力)。
(3) 允許孩子做自己 (允許他與我們不同)。

就像羅小弟的心聲:“我又沒有做錯什麽事情,就只是不一樣的想法而已”。我相信這就是這一集最重要的資訊:孩子不是故意
和父母過不去,孩子只是和父母不一樣而已。

王淑英 博士      2024/04/08  

提起童年,你會說什麽童年往事給你的孩子聽?

我先生曾多次對孩子說,他是在基隆河裏學會游泳的;他小學五年級就騎著成人的大腳踏車 (踩不到地) 和朋友出去玩,一天騎了20幾公里;他少年時就立志每年學會一樣新技能;他吉他自學成師、廚藝無師自通、動手能力強、東西壞了自己修 ……

每個時代的人成長環境都大不相同,就像蘋果和橘子雖然都是圓的水果,但不一樣就是不一樣,親子間做比較不僅沒有意義而且還傷感情。

20年來的親子心理諮詢經驗告訴我,父母如果總是提自己當年的英勇事跡期望用來鼓勵孩子上進,還不如説一些自己的糗事或失敗的經歷更親子,讓孩子知道父母也曾經調皮好玩、也曾經讓他的父母擔憂操心,原來這就是成長必經的軌跡。不是他們現在有多糟,而是讓他們在父母身上看見自己將來也可以變得很好。

大部分的父母對孩子的創新冒險行爲總是一邊焦慮地捏一把冷汗,一邊嚴厲地嚇阻,企圖用自己的認知和經驗來“限制“孩子做超過父母能力的行爲。我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個普遍的現象有以下三點:
(1) 父母會產生無助感,因爲無法駕馭自己害怕擔心的情緒。
(2) 父母會失去權威感,因爲自己沒有經驗就無法教導孩子。
(3) 父母會失去控制感,因爲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無法預測。

其實,誰有情緒,誰就有需要等待被滿足。父母要有意識地覺察,這是誰的情緒?誰的需要?學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而不要PUA——情緒綁架孩子,剝奪孩子的創造力和探索世界的成長機會。

這一集節目中,羅爸爸在與羅小弟騎車的過程中,不斷地喊著擔心兒子騎車耍花招,會摔倒到池塘或水溝裏,這種“愛的提醒“我們都很熟悉,聽起來也似乎一點也沒錯。爲了孩子的安全嘛,如果孩子沒跌,就是因爲自己不斷地耳提面命的結果;如果孩子真的跌了,就是孩子不聽話的結果。總之,似乎錯的都在孩子身上,聽父母的話總沒錯。

然而,真是如此嗎?父母所擔心的事一定都會發生嗎?究竟是父母不信任孩子還是真有那麽危險呢?我發現,當父母頂著“我是爲你好“的招牌對孩子形成”嘮叨“的過多提醒時,就會促使孩子有兩種極端的行爲表現:(1) 他要證明你是錯的,他就會變得更調皮。 (2) 他順服你是對的,他就會變得更膽怯。

孩子調皮常讓父母頭疼,但孩子若膽怯,父母也不輕省。父母養育調皮的孩子的確比較辛苦,但調皮其實是創造力的另一面,父母可以試著這麽安慰自己。

面對孩子成長中調皮的探索行爲,父母要學習:
(1) 靜靜地觀察孩子 (觀察是否真有危險)。
(2) 真心地欣賞孩子 (欣賞孩子的創造力)。
(3) 允許孩子做自己 (允許他與我們不同)。

就像羅小弟的心聲:“我又沒有做錯什麽事情,就只是不一樣的想法而已”。我相信這就是這一集最重要的資訊:孩子不是故意和父母過不去,孩子只是和父母不一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