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隔代教養和諧的家庭關係

王淑英 博士     2024/01/08  

你相信從一個孩子身上可以看見一個家庭的景況嗎?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述說這個家庭給他的影響——他的家教如何?他的父
母誰缺席?誰當家?他的依戀對象是誰?誰是他情緒的避風港?

如果你家有個學齡兒童,你一定不會錯過一天兩次一個普遍的景象,就是隨著孩子的上下學時間,街上到處充滿著背著書包的
爺爺奶奶、旁邊跟著一個如釋重負、活蹦亂跳,或是正津津有味地品嘗手中點心的小孩,校園門口站滿了大部分是祖父母殷切
等待孫子/孫女放學的身影,這是中國隔代教養的典型社會現象:父母忙著工作賺錢,祖父母忙著養孫顧家。

回想那段陪女兒上公立學校的日子,她就曾堅定地拒絕我幫她背書包,好像在告訴我她不希望被我寵壞,提醒我不要剝奪她獨
立自主的權利和義務。我在想那些被祖父母保護慣的孩子,他們一定不知道自己失去什麼成長的機會。

根據2004年一項關於“隔代教養”的全國範圍調查結果顯示:中國近一半孩子是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中國是現今世
界上為數不多普遍存在著“隔代教養”的國家;中國60%以上的失足少年與隔代老人育孫不當有關,有些犯罪少年就是在隔代老
人‘護’著的情況下,一步步走向深淵的,有的學術研究甚至把隔代教養看作是“未成年人犯罪不可忽視的家庭因素”。

隔代教養的普遍問題是祖父母對孫輩的溺愛與代勞,探究的原因有幾個層面:

(1)  彌補心理─祖父母似乎要把自己因條件限制對第二代關愛不夠的愧疚,在第三代身上得以彌補,要把自己退休後的閒暇在
       照顧孫兒女中得到充實。

(2)  人生的必經歷程─處於退休狀態的祖父母,面對精力旺盛的孫兒女,在照管上是一個挑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往往
       帶來溺愛與代勞的結果。加上返老還童的心理更促進祖孫的契合。

(3)  代溝的無助─現在的孩子深受網路的影響,祖父母往往跟不上孫輩的心理需求而採取妥協的讓步,造成父母與祖父母間兩
       代在教養上層出不窮的衝突。

我在眾多帶著孩子來尋求諮詢幫助的父母中,看見糾結于需要祖父母來協助照管孩子,又困擾於不知如何與祖父母取得一個教
養的共識的人不在少數。記得曾有一個媽媽告訴我,她的兒子只要父母不允許的事,總是能在祖父母那裡得到滿足,導致兒子
有恃無恐。更令她無奈的是,公公婆婆的強勢和對孫子的袒護令她無力反抗,因為丈夫的回避讓她進退兩難,頓時她面臨了三
重關係的危機。

然而,隔代教養確有它可取之處,(1) 祖父母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雙方滿足了彼此需要陪伴的心理需求。(2) 祖父母的生活經
驗多,在照管孩子上不遺餘力。(3) 祖父母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可以滿足成長中孩子的好奇心理。因此,父母學習如何存著
感恩的心與祖父母分工、為愛立界限、負起養育兒女的主責便顯得格外重要。

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孩子在3歲時就確立依戀的物件,許多父母都曾為了自身工作的需要與孩子日後就學的因素,不
知不覺讓孩子經歷了兩次與所愛的人痛苦分離的童年,導致日後在親密關係上或焦慮、或回避的不安全依戀形態,為今天離婚
率節節攀升埋下了一個不可忽視的遠因。

十幾年前我正全職熱衷參與孩子的各種學習活動時,一位女兒芭蕾舞同學的媽媽苦惱地向我討教如何贏得她小兒子的心,因為
兒子從小習慣和阿姨睡,這位媽媽為了奪回孩子的情感,只好把非常疼愛她兒子的阿姨辭退,結果換來的是兒子每天的哭鬧讓
她不知所措。我回想自己當時剛入門心理學,卻已深深共情了這個男孩的悲傷,我相信他當然認得自己的母親是誰,但那情感
的依戀對象卻真實地一去不復返了,那種莫名的被拋棄感不僅會造成大腦連線的短路,甚至有可能形成扭曲的內在誓言,例如
:我不乖、我不可愛,所以阿姨不要我,來解釋這個始終不明白的結果。隔代教養也是這樣,唯一不同的是祖父母不能被辭退
,這個血濃於水的親情日後都是孩子支援系統的一部分。

我的母親是一位智慧婦人,她含辛茹苦養育了八個孩子,口裡揚言除了偶爾的協助,絕不替我們任何一個兒女長期帶小孩,即
使兄弟姐妹中除了我是全職媽媽之外,其餘都是忙碌的雙薪父母,母親依然無一例外地堅持自己的立場。現在回想起來,母親
的堅持造就了我們恪守為人父母的職責、鞏固了我們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原來堅定而溫柔的拒絕也是成全愛的手段。

然而,誠如前面所言,絕大部分中國家庭的需求仍以隔代教養為主軸,兩代父母育兒的衝突在所難免,探究下來是第一代的親
子關係出了問題,影響了第二代的問題加劇。解決辦法絕對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像許多父母期望我把他們孩子的行為
問題治好一樣,而是回到父母的成長經歷,瞭解他們上一代的親子關係,幫助他們看見自己和父母的親子互動中的那份不安全
依戀關係,內涵著失落的期待或從沒有脫離父母過的無力感;加強夫妻間彼此的理解與支持,帶動核心家庭的凝聚力和獨立性
,讓夫妻雙方的原生家庭真正成為核心家庭祝福的資源,而不是彼此創傷的重現。

我認為具體操作方式根據孩子的年齡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1)  幼兒階段——大約是0-6歲的依戀期。在這個階段的隔代教養中,祖父母的重要性無形中取代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對孩子日後的人格發展影響深遠。因此,祖父母除了提供身體的照顧之外,更要學習並更新自己的教養觀,滿足孩子愛與
       安全感的需求,建立良好品格的生命基礎。倘若父母在這個階段中接回小孩,需要密切與祖父母的照管方式作銜接,關注
       孩子入睡前的儀式(例如唱歌/說故事),或帶回象徵祖父母愛的陪伴的代替品(例如玩偶/小棉被),避免全盤更新孩子
       的生活方式,並主動提供孩子與祖父母定期情感聯結的機會,讓孩子同時擁有雙方的愛而無需被迫作選擇產生失落感。

(2)  兒童階段——大約是6-10歲的學齡期(現在的孩子10歲後便提前進入青春前期,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另當別論)。隨著孩子
       脫離幼稚園進入課業繁重的小學,祖父母的功能便逐漸定位在生活的照料上,父母對孩子功課輔導的職責越顯重要。倘若
       孩子仍在祖父母的看顧為主下生活,兩代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共識便成為這個階段的主題。父母需要負起制定管教的原則,
       並充分與祖父母溝通共同執行。關鍵在於父母若沒有徹底脫離祖父母的管轄,就無法做到平等而有效的溝通,那麼隔代教
       養就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親情的互動若不能正向的發展,反而帶來彼此的誤解與傷害,那麼保持適當的距離、縮短相處
       的時間,或許對三方都是一個保護。

隔代教養只能是親子教養的補充,絕不能替代親子教養。孩子的父母應該擔負起對子女撫養和教育的主要責任,在尊重祖輩父
母、發揮隔代教養作用的同時,要協調好親子教養與隔代教養的關係,形成教育合力,對孩子實施“合作教育”,這是父母不可
推卸的責任。

讓親子教養與隔代教養之間形成一種互惠互補的合作關係。如此一來,我們既可以通過隔代教養減輕年青父母的教育負擔,又
能為祖輩父母帶來樂趣;既能讓孩子從父母那兒感受到嚴格和理智,又能從祖父母那裡體驗寬厚和慈愛;此外,還可以讓孩子
在與父母和祖輩的互動過程中,逐步學會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人生百態,學習兩代人的智慧、發展對事情更寬廣的視角與不同
的觀點,讓父母、祖輩和孩子都在彼此的相處中受益,這才是隔代教養和諧家庭最終體現的願景。

王淑英 博士     2024/01/08  

你相信從一個孩子身上可以看見一個家庭的景況嗎?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在述說這個家庭給他的影響——他的家教如何?他的父母誰缺席?誰當家?他的依戀對象是誰?誰是他情緒的避風港?

如果你家有個學齡兒童,你一定不會錯過一天兩次一個普遍的景象,就是隨著孩子的上下學時間,街上到處充滿著背著書包的爺爺奶奶、旁邊跟著一個如釋重負、活蹦亂跳,或是正津津有味地品嘗手中點心的小孩,校園門口站滿了大部分是祖父母殷切等待孫子/孫女放學的身影,這是中國隔代教養的典型社會現象:父母忙著工作賺錢,祖父母忙著養孫顧家。

回想那段陪女兒上公立學校的日子,她就曾堅定地拒絕我幫她背書包,好像在告訴我她不希望被我寵壞,提醒我不要剝奪她獨立自主的權利和義務。我在想那些被祖父母保護慣的孩子,他們一定不知道自己失去什麼成長的機會。

根據2004年一項關於“隔代教養”的全國範圍調查結果顯示:中國近一半孩子是跟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大的;中國是現今世界上為數不多普遍存在著“隔代教養”的國家;中國60%以上的失足少年與隔代老人育孫不當有關,有些犯罪少年就是在隔代老人‘護’著的情況下,一步步走向深淵的,有的學術研究甚至把隔代教養看作是“未成年人犯罪不可忽視的家庭因素”。

隔代教養的普遍問題是祖父母對孫輩的溺愛與代勞,探究的原因有幾個層面:

(1)  彌補心理─祖父母似乎要把自己因條件限制對第二代關愛不夠的愧疚,在第三代身上得以彌補,要把自己退休後的閒暇在照顧孫兒女中得到充實。

(2)  人生的必經歷程─處於退休狀態的祖父母,面對精力旺盛的孫兒女,在照管上是一個挑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往往帶來溺愛與代勞的結果。加上返老還童的心理更促進祖孫的契合。

(3)  代溝的無助─現在的孩子深受網路的影響,祖父母往往跟不上孫輩的心理需求而採取妥協的讓步,造成父母與祖父母間兩代在教養上層出不窮的衝突。

我在眾多帶著孩子來尋求諮詢幫助的父母中,看見糾結于需要祖父母來協助照管孩子,又困擾於不知如何與祖父母取得一個教養的共識的人不在少數。記得曾有一個媽媽告訴我,她的兒子只要父母不允許的事,總是能在祖父母那裡得到滿足,導致兒子有恃無恐。更令她無奈的是,公公婆婆的強勢和對孫子的袒護令她無力反抗,因為丈夫的回避讓她進退兩難,頓時她面臨了三重關係的危機。

然而,隔代教養確有它可取之處, (1) 祖父母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雙方滿足了彼此需要陪伴的心理需求。 (2) 祖父母的生活經驗多,在照管孩子上不遺餘力。 (3) 祖父母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可以滿足成長中孩子的好奇心理。因此,父母學習如何存著感恩的心與祖父母分工、為愛立界限、負起養育兒女的主責便顯得格外重要。

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孩子在3歲時就確立依戀的物件,許多父母都曾為了自身工作的需要與孩子日後就學的因素,不知不覺讓孩子經歷了兩次與所愛的人痛苦分離的童年,導致日後在親密關係上或焦慮、或回避的不安全依戀形態,為今天離婚率節節攀升埋下了一個不可忽視的遠因。

十幾年前我正全職熱衷參與孩子的各種學習活動時,一位女兒芭蕾舞同學的媽媽苦惱地向我討教如何贏得她小兒子的心,因為兒子從小習慣和阿姨睡,這位媽媽為了奪回孩子的情感,只好把非常疼愛她兒子的阿姨辭退,結果換來的是兒子每天的哭鬧讓她不知所措。我回想自己當時剛入門心理學,卻已深深共情了這個男孩的悲傷,我相信他當然認得自己的母親是誰,但那情感的依戀對象卻真實地一去不復返了,那種莫名的被拋棄感不僅會造成大腦連線的短路,甚至有可能形成扭曲的內在誓言,例如:我不乖、我不可愛,所以阿姨不要我,來解釋這個始終不明白的結果。隔代教養也是這樣,唯一不同的是祖父母不能被辭退,這個血濃於水的親情日後都是孩子支援系統的一部分。

我的母親是一位智慧婦人,她含辛茹苦養育了八個孩子,口裡揚言除了偶爾的協助,絕不替我們任何一個兒女長期帶小孩,即使兄弟姐妹中除了我是全職媽媽之外,其餘都是忙碌的雙薪父母,母親依然無一例外地堅持自己的立場。現在回想起來,母親的堅持造就了我們恪守為人父母的職責、鞏固了我們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原來堅定而溫柔的拒絕也是成全愛的手段。

然而,誠如前面所言,絕大部分中國家庭的需求仍以隔代教養為主軸,兩代父母育兒的衝突在所難免,探究下來是第一代的親子關係出了問題,影響了第二代的問題加劇。解決辦法絕對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像許多父母期望我把他們孩子的行為問題治好一樣,而是回到父母的成長經歷,瞭解他們上一代的親子關係,幫助他們看見自己和父母的親子互動中的那份不安全依戀關係,內涵著失落的期待或從沒有脫離父母過的無力感;加強夫妻間彼此的理解與支持,帶動核心家庭的凝聚力和獨立性,讓夫妻雙方的原生家庭真正成為核心家庭祝福的資源,而不是彼此創傷的重現。

我認為具體操作方式根據孩子的年齡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1)  幼兒階段——大約是0-6歲的依戀期。在這個階段的隔代教養中,祖父母的重要性無形中取代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對孩子日後的人格發展影響深遠。因此,祖父母除了提供身體的照顧之外,更要學習並更新自己的教養觀,滿足孩子愛與安全感的需求,建立良好品格的生命基礎。倘若父母在這個階段中接回小孩,需要密切與祖父母的照管方式作銜接,關注孩子入睡前的儀式(例如唱歌/說故事),或帶回象徵祖父母愛的陪伴的代替品(例如玩偶/小棉被),避免全盤更新孩子的生活方式,並主動提供孩子與祖父母定期情感聯結的機會,讓孩子同時擁有雙方的愛而無需被迫作選擇產生失落感。

(2)  兒童階段——大約是6-10歲的學齡期(現在的孩子10歲後便提前進入青春前期,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另當別論)。隨著孩子脫離幼稚園進入課業繁重的小學,祖父母的功能便逐漸定位在生活的照料上,父母對孩子功課輔導的職責越顯重要。倘若孩子仍在祖父母的看顧為主下生活,兩代父母對孩子的管教共識便成為這個階段的主題。父母需要負起制定管教的原則,並充分與祖父母溝通共同執行。關鍵在於父母若沒有徹底脫離祖父母的管轄,就無法做到平等而有效的溝通,那麼隔代教養就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親情的互動若不能正向的發展,反而帶來彼此的誤解與傷害,那麼保持適當的距離、縮短相處的時間,或許對三方都是一個保護。

隔代教養只能是親子教養的補充,絕不能替代親子教養。孩子的父母應該擔負起對子女撫養和教育的主要責任,在尊重祖輩父母、發揮隔代教養作用的同時,要協調好親子教養與隔代教養的關係,形成教育合力,對孩子實施“合作教育”,這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

讓親子教養與隔代教養之間形成一種互惠互補的合作關係。如此一來,我們既可以通過隔代教養減輕年青父母的教育負擔,又能為祖輩父母帶來樂趣;既能讓孩子從父母那兒感受到嚴格和理智,又能從祖父母那裡體驗寬厚和慈愛;此外,還可以讓孩子在與父母和祖輩的互動過程中,逐步學會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人生百態,學習兩代人的智慧、發展對事情更寬廣的視角與不同的觀點,讓父母、祖輩和孩子都在彼此的相處中受益,這才是隔代教養和諧家庭最終體現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