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英 博士 2024/02/29
如果有人問你,台灣文化造就了台灣人哪些共同的認知和行爲表現?你會怎麼回答?
我在許多報導台灣的文章中看到國際上對台灣的評價相當高,特別是台灣人的熱情和禮貌,儼然成爲台灣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
我也是在一個注重禮貌的大家庭長大的人,或許是因爲我的父母都是接受日本教育的影響,談到禮貌,我會立刻聯想起日本文
化。
我先生早期在日本企業工作了十年,他告訴我有一次他到日本出差旅行,走在路上的轉彎處差點撞上一位白領上班族女士,原
來他把在台灣靠右走的習慣帶到日本,卻沒有覺察日本是靠左走,導致行走時與別人幾乎相撞當然是他的錯,沒想到這位日本
女士不但沒有對他生氣,反而頻頻鞠躬道歉,讓我先生感到非常不好意思,也立刻行禮致歉,兩人互相禮讓,真是一幅和諧有
禮的畫面。
日本的群體文化中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他們會觀察別人在做什麼,不做“出頭鳥”,也就是不要讓自己在群體中造成一種違
和感。舉例説明,古代日本的房子都貼得很近,早上起來是否要開窗,他們會先開個小縫偷看鄰居是否有人開窗,否則寧可不
開窗也不讓自己做突兀的事,成爲干擾別人生活的人。台灣也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在公共場合裏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打擾
別人,因爲文明的表現就是輕聲細語,傳達一個文明的文化,要從自我管理開始。
幾天前我在社區閲覽室裏遇到一位鄰居女士,她邊走邊看著手機屏幕,拉高嗓門與對方交談,我索性換到隔壁大樓的公共空間
,沒想到她竟然尾隨而至繼續高談闊論,我耐住性子等她講完電話,鼓起勇氣對她說她的行爲實在已經干擾我的工作,我聽她
的口音猜想她來自中國大陸,果然她是中國福州人,10歲不到就來台灣找爺爺,居住台灣已經40幾年了。我委婉地告訴她在公
共場所裏説話若如此大聲,會引來別人的側目和嫌棄,説話的内容也都沒有隱私,希望她能注意改進尊重別人也保護自己。她
立刻稍微壓低了聲音向我致歉,表示老家來電要她回去掃墓十分急迫,她正在為購買機票聯繫旅行社。談話中才得知她在台灣
的40幾年間只回去過三次,換句話說,她比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居住在台灣的時間更長,她不僅已有台灣人的身份,按理
説,她對台灣文化的瞭解應該也是相當熟悉才對。
然而,道別後,我百思不解。究竟是什麽原因讓她不看重輕聲細語的重要?40幾年的歲月難道不足以讓一個人融入一個更文明
的文化?
最後,我終於領悟到……不是時間的長短造就一個人的性情本質,而是早期的幼年教育立下生命的根基、形成性格習慣的原型
程式,深深地烙印在大腦的潛意識裏,就像自動駕駛的功能一樣,理所當然地操控了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影響更深遠。直到我
們有一天被某個人事物的互動與發生,激動了情緒,打斷我們重複性循環的軌道,才讓我們發現原來還有其他生活方式,這個
覺察就是一個生命改變的開始。
今天這個經歷讓我更肯定0-6歲的幼年教育與家庭生活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如此巨大,不禁語重心長地奉勸新手父母,要特別看
重嬰幼兒階段的育兒教育,千萬不可輕忽怠慢才不會後悔莫及。
王淑英 博士 2024/02/29
如果有人問你,台灣文化造就了台灣人哪些共同的認知和行爲表現?你會怎麼回答?
我在許多報導台灣的文章中看到國際上對台灣的評價相當高,特別是台灣人的熱情和禮貌,儼然成爲台灣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我也是在一個注重禮貌的大家庭長大的人,或許是因爲我的父母都是接受日本教育的影響,談到禮貌,我會立刻聯想起日本文化。
我先生早期在日本企業工作了十年,他告訴我有一次他到日本出差旅行,走在路上的轉彎處差點撞上一位白領上班族女士,原來他把在台灣靠右走的習慣帶到日本,卻沒有覺察日本是靠左走,導致行走時與別人幾乎相撞當然是他的錯,沒想到這位日本女士不但沒有對他生氣,反而頻頻鞠躬道歉,讓我先生感到非常不好意思,也立刻行禮致歉,兩人互相禮讓,真是一幅和諧有禮的畫面。
日本的群體文化中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他們會觀察別人在做什麼,不做“出頭鳥”,也就是不要讓自己在群體中造成一種違和感。舉例説明,古代日本的房子都貼得很近,早上起來是否要開窗,他們會先開個小縫偷看鄰居是否有人開窗,否則寧可不開窗也不讓自己做突兀的事,成爲干擾別人生活的人。台灣也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在公共場合裏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不打擾別人,因爲文明的表現就是輕聲細語,傳達一個文明的文化,要從自我管理開始。
幾天前我在社區閲覽室裏遇到一位鄰居女士,她邊走邊看著手機屏幕,拉高嗓門與對方交談,我索性換到隔壁大樓的公共空間,沒想到她竟然尾隨而至繼續高談闊論,我耐住性子等她講完電話,鼓起勇氣對她說她的行爲實在已經干擾我的工作,我聽她的口音猜想她來自中國大陸,果然她是中國福州人,10歲不到就來台灣找爺爺,居住台灣已經40幾年了。我委婉地告訴她在公共場所裏説話若如此大聲,會引來別人的側目和嫌棄,説話的内容也都沒有隱私,希望她能注意改進尊重別人也保護自己。她立刻稍微壓低了聲音向我致歉,表示老家來電要她回去掃墓十分急迫,她正在為購買機票聯繫旅行社。談話中才得知她在台灣的40幾年間只回去過三次,換句話說,她比我這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居住在台灣的時間更長,她不僅已有台灣人的身份,按理説,她對台灣文化的瞭解應該也是相當熟悉才對。
然而,道別後,我百思不解。究竟是什麽原因讓她不看重輕聲細語的重要?40幾年的歲月難道不足以讓一個人融入一個更文明的文化?
最後,我終於領悟到……不是時間的長短造就一個人的性情本質,而是早期的幼年教育立下生命的根基、形成性格習慣的原型程式,深深地烙印在大腦的潛意識裏,就像自動駕駛的功能一樣,理所當然地操控了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影響更深遠。直到我們有一天被某個人事物的互動與發生,激動了情緒,打斷我們重複性循環的軌道,才讓我們發現原來還有其他生活方式,這個覺察就是一個生命改變的開始。
今天這個經歷讓我更肯定0-6歲的幼年教育與家庭生活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如此巨大,不禁語重心長地奉勸新手父母,要特別看重嬰幼兒階段的育兒教育,千萬不可輕忽怠慢才不會後悔莫及。